新时代如何成就新经典?
——专访中国美协副主席、四川美院院长庞茂琨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实习记者 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凉山的乡亲们(油画) 庞茂琨

  庞茂琨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家,也是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同时担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他是一位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中的表达与呈现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不断将个人的艺术创作融入到当下社会现实中的艺术家。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虽然令他繁忙,但也正因如此,庞茂琨对美术界有了宏观、全盘的认识。特别是对于新时代下艺术家如何继承好传统,进而如何作为有着系统的见解。

  新时代成就新经典

  “艺术和创新性分不开,和时代性、观赏性都分不开” 。在古典绘画里,“写实”是通常的观念。庞茂琨从古典的源头说起,并表示“将西方早期传统写实绘画定义为古典”是中国特有的概念,特别是中国人依据自身国情,将写实在内的传统油画也定义为古典。庞茂琨说:“我这一代人学习油画是在改革开放后,当时的油画传统从苏派继承过来。我也是在那时才知道所谓的古典是由经典绘画语言、技法、审美所综合起来的传统。中国艺术家也正是在学习以古典艺术为主线的世界美术史基础上,逐渐构建起现当代中国美术史,又在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下,新的古典不断成为新的经典。 ”改革开放后,多元的世界文化带给中国很多机遇,中国学习西方的途径更加多样。但中国也有自己的历史、本民族文化及社会现实,因此学习西方经典还是要用于建构自我,体现本民族价值和追求。以艺术创作为例,“无论是吸纳西方元素,或是用西方的油画去创作,都需结合当下现实。吸纳西方元素可以是观念上的,也可以是技法上的,再从中去粗取精,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创新” 。

  传播中华文化关键是要拿出好的作品。哪些好作品又将被新时代的美术史铭记,成为新经典?庞茂琨表示,历史上的名画都是在表现时代性的前提下向前发展的,“不仅要在时下的技法和观念上有所创新,画作本身还要足够精彩,艺术家也要有足够个性” 。庞茂琨说: “如今在中国重提现实主义,应当是中国艺术家对当代社会新科技、新现象的反映,现实主义作品样貌也应该更丰富、更多元,而不是简单重复过去。 ”这里的现实不是回到俄罗斯巡回画派,或是库尔贝现实主义,这种“新现实主义”尊重艺术家对新时代的重构。当这样的作品完成后,“经过历史的不断选择和淘汰,发现它依然能够留得住人心,依然能够感染人、鼓舞人,这就是好作品。文学、艺术皆如此,要讲述当代人想听的故事,满足人们共同的期待,反映时代的新生,才能成为新时代的经典之作” 。此外,“艺术创作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庞茂琨认为,曾经历经苦难的中国已然迎来了社会繁荣,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将中国推向了新时代,这个时期也是构建新的文化自信、全方位提升中华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时期,艺术家作为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的艺术潮流有待出现

  说起艺术家的责任感,庞茂琨表现出对青年艺术家的满心期待,他曾鼓励道:“文艺工作者要志向高远,要有使命担当,因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理论再丰满,终究要靠作品说话。 ”他以重庆美术生态为例介绍道,重庆依托四川美院这块学术高地成为西南地区美术发展的龙头。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伤痕美术” 、乡土美术还是当代的学院创作,四川美院各时期的活跃度都让美术界为之惊喜。上世纪80年代初培养了以罗中立、张晓刚为代表的艺术家,如今四川美院培养的新人正走向全国各地,他们和改革开放初期那批人面临的环境已然不同。“在过去只有少数几家艺术杂志的年代,发表一幅作品,大家都会关注。而如今艺术创作井喷,每天都有无数展览开幕,并通过网络、报纸、杂志发布消息。艺术家在各地流动,地域性进一步减弱” 。这样的时代环境让人很难评述哪个区域的艺术家更杰出、艺术创作更突出。重庆艺术家也在各地开花、结果,已不再是旧有的“地域美术”概念。

  四川美院是有自己“血统”的,那就是鼓励学生创作的活力。一代代川美人都以此为目标培养新人,特别是老一辈的“传帮带”让传统的风貌得以留存。因此川美的创造力、活力、个性都比较突出,特别是油画、雕塑专业在全国很有特色。庞

  茂琨说,“在全媒体时代,所有信息都在相互抵消,即便有特色也只是相对的” 。大家相互借鉴多,不易形成强烈的特色,或许只有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下才能保持自我。而过分吸纳使得如今的学生作品雷同,很难辨别其所在学院的特点。四川美院在教学中喜欢求新,喜欢寻找能够代表学术前沿甚至是时尚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在学院派范畴里生存。川美的艺术家也得到艺术市场的青睐,很多展览都能见到川美新人。相比较罗中立因一幅作品《父亲》引起轰动的时代而言,川美目前进入相对的平缓期。这种情况在其他院校也是如此。“中国美院在‘85时期’出了许多新人,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央美院也是同样。尽管这个时代艺术家的出场方式已有所改变,但其血统和特色还都保存下来。从目前各地的作品情况看,能够形成潮流的‘新’还有待于出现” 。

  学习传统是为创新

  作为四川美院院长,庞茂琨对川美学子有着更高的期待,要求他们开阔眼界,要有创新精神,对于传统知识也要重视,“吸纳知识要全面,创新要大胆” 。

  庞茂琨表示,在四川美院,基础教学是为创作服务的,学院要求每位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有独立创新的意识,“学生不能像老师”是川美教学的基本要求。“老师像高山,学生却不是山下的小草,而是要以高山为参照铸就另一座山。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树立这种理想,他们会走得更远” 。由于强调创新力,学生成长都比较快,到了本科高年级阶段就会出现属于自己的创作面貌。然而,他对青年学子也有担忧,“在川美学生的创作里也存在不少表现个人化、小情调的作品。他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或是国家提倡的现实主义创作缺少关注,尽管有少数学生在做,但也存在对现实缺乏深刻理解的问题” 。庞茂琨明白,每个年代的人爱好不同,不能按照老一辈的标准去评判他们,因此用当下的语言、视角、观念去表达今天的重大题材和主旋律就显得很重要。“当代青年艺术家也要有文化担当,但不是让他们回到旧的方法中去。引领他们创作出切合新时代要求的作品,是我们在下一步教学中要做的事” 。

  青年艺术家代表美术界的未来,庞茂琨希望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积极为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做准备。他表示,自己曾担任全国美展的评委,对年轻人参展的积极性是有担忧的。尽管动员工作充分,也在课堂开展过围绕全国美展的创作课,但学生们往往因名额少、入选率低而缺少创作激情。有的人创作水平虽高却不能对应美展要求,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全国美展更多代表的是成熟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在校学生却为数不多。但从历届展览情况看,全国美展是公认的美术界创作成果的缩影,因此希望更多年轻的艺术家积极参与全国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