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五彩笔下春
——记画家王绿霞
栏目:画者
作者:朱海燕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吉祥人家(中国画) 王绿霞

  读王绿霞的画,像听一曲《二泉映月》 ,像品一杯西湖龙井,像游一遭太行人家的农家小院,像回到明清时代苏杭城里被芭蕉绿竹深围的闺阁。她的画,总是弥漫着一缕诗情、一丝淡香、一种红火和一种宁静。

  和王绿霞相对而坐,会让你真实感到,她很像太行山上纯朴厚道的大嫂,没有客套与造作,一切是那样真情率意。她口中吐不出一句玄乎其玄让人听不懂的时髦理论,只是说“我画的是我心中的画,画我对生活的感悟” 。

  生活是艺术之源。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撷取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创作语言,每逢星期天,父亲王念堂会带王泽深、王明明、王卫明和王绿霞兄妹几个去剧场看京戏、木偶戏,去公园参加游园活动,去石景山看炼钢,去农村看农民养猪。父亲让他们把看戏的感受画成画。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他们兄妹的作品代表中国儿童被送到38个国家展出,并多次获奖。王绿霞的《植树》被送到维也纳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银奖。那年她9岁。

  1968年, 15岁的王绿霞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零下40摄氏度的山林中伐木。晚上,等累了一天的工友钻进被窝后,王绿霞就以小皮箱当桌案,给工友们画速写。她牢记父亲的嘱咐:条件再艰苦,画画不能丢,坚持下去早晚会有用的。她把一摞一摞的画稿寄回北京,父亲再送到周思聪先生那里,然后,把修改和建议写信一一告知王绿霞。

  1974年,王绿霞辗转到河南辉县,跟随辉县愚公移山专业队上山修路挖隧道。600多人的开山队只有王绿霞一个姑娘。闲暇之时,她带上画本,登上山道,深入乡间,熟悉群众。在老乡大娘家,盘腿坐在坑上,她把窗户上的大红剪纸上的“喜鹊登枝”“二龙戏珠”“凤戏牡丹”等一一记在本上。关于她在太行山的那段生活,姐姐王绿纹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她看不够大娘把半盆面半盆枣变成各式各样的花馍、彩莲、老虎、鸡儿、猪儿、小刺猬和搽着红粉的大寿桃。她摸不够婶子们一双双巧手做成的绣花帽、虎头鞋、荷花肚兜和姑娘出门子时的红嫁衣……”

  王绿霞的这种特殊经历,使得她对民间艺术尤其关注。在她反映太行山的系列作品中,她喜欢用生活中的民间艺术表现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的精神特征,画面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动人韵致,朴实、厚重、可亲、可爱,虽然是大红大紫,浓墨重彩,却毫无脂粉气、媚俗气,作品指向传达人物的精神与心理状态。王绿霞在太行山生活两年多,然后从那里迈入大学。那段山乡生活,对她而言是艰苦难忘的。太行山区的浓郁风情成为王绿霞表达情感的艺术符号,她用人物、窗花、秋景、荷香、鸟语、旭日、祥云等元素组成的画面,反映出一种热爱生活的昂然心境,释放出历久弥新的人生感受。

  但是,还要看到,王绿霞的画绝不是如实地描写生活的真实片断,她在尊重视觉真实的基础上对生活的对象作了大胆的处理,如她的一些水墨仕女画,往往都是工笔兼写意,经过提炼、组合、复古等艺术方法形成新的艺术语言,鲜明而宁静、浓郁而纯真。她将仕女画画得轻巧、自然、灵动、传神,显示了她对传统艺术非同寻常的认识。

  《千家吉庆图》长卷可以说是王绿霞的扛鼎之作。她在此画的跋语中写道:“……我闭上双眼,恍恍惚惚,好像一个寻宝人进入了一个绚丽斑斓的九彩迷宫,眼前顿时飞来了五彩鸟,七彩云,乡间小路……”她的思绪回到了太行山中,她的笔墨探索的是绘画写实与印象主义之间的距离和联系。王绿霞的这幅作品有丰富的生活来源,有驰骋的主观想象,有质朴的地域特点,有鲜明的创新意识。

  而王绿霞儿童画作充满着纯净、欢畅、可亲、可爱的情趣。她总是以顺应性情为前提,率性自由地画着,她画的已不仅仅是太行山的生活,而是充满温情的人间世界和她心中的那个诗意悠然的桃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