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体系化路径
栏目:观点
作者:郑晓幸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乡村文明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髓所在,物质条件的改善是乡村振兴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文明振兴的灵魂,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明滋养。

  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人才、产业、生态、文化等多因素的交叉复杂挑战,亟待理清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联动乡村人才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体系化路径。

  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创新

  坚持文化传承与地域文化资源相结合,将名人文化资源与乡风文明创建联系起来,深度挖掘本地古代先贤名人治家格言和思想精髓,充分利用好地方历史文化名片。根据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和历史名人效应,可以因地制宜地打造家训教育基地、文化传播基地和技能培训基地;充分利用祠堂资源,挖掘祠堂文化和美德文化,把祠堂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发布“寻找好家规好家训”征文启事,建立“家风、社风、村风”展示厅,开展“家风小院”与“晒家风·亮承诺·美家园”活动,把公认的好家规、好家训制作成版刻、石刻、书法,打造价值地标,建立精神坐标。

  传承优秀乡村文化,需要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之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开设家风讲坛,梳理家训家风,打造家庭文化展示馆,把家风品牌建设作为重要背景,以家风带动民风,以民风影响乡风。依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经典诵读等活动,并把孝善文化编排成舞蹈、故事、小品等现代文艺作品,推进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表达的创新生成。建设“马列小院” ,建设诚信亭、崇文亭、勤俭亭等文化场所,编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口袋读物、快板、说唱等,促进传统表达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传播。

  彰显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评选优秀人才、模范党员、最美庭院、好儿媳、好家风,开展“身边好人” 、道德模范、最美家庭、“三美示范村”评选活动,对传承优秀文化作用重大。乡村可以以重大节日、重点群体为基础,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体多种载体,如广播电视、微信、 LED屏、宣传栏、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广场、落地看板、乡村公交车站,多角度刊播公益广告、传统文化、村规民约、道德榜样、家规家训,充分展现各类榜样人物风采。

  坚持“形、魂”同塑,开启乡村文明新篇章

  开启乡村文明新篇章,构建移风易俗与村民自治的联动机制尤为需要。应围绕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把反对婚丧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赌博败家等不良风气和陋习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村情有针对性地制订村规民约,建立完善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倡议制定孝善公约、文明公约、卫生公约等村规民约及便民服务手册等,组建文明劝导队伍和治理队伍,对村民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和治理。

  构建乡贤参与与风尚引领的联动机制,成立乡贤理事会,由群众推举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善做群众思想工作的乡贤人士组成“理事会”成员,坚持在“督”“评”“传”上深化乡风评议,监督村规民约的执行,对村民婚丧事宜、孝敬老人、保护儿童、诚实守信等民间风气进行定期评议,有利于移风易俗。通过开展故事会、坝坝会等活动,引导乡贤参与基层“说事评理” ,对违规违约现象进行处理,让乡贤充分参与乡村发展,传递乡贤道德力量、致富经验,引导群众遵守道德规范,引领群众致富。建立乡贤工作室,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工作场所和设施设备,制订计划,深入院落家庭,使乡贤事迹产生倍增效应,形成浓浓的正能量。

  构建内容创意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联动机制,可以将文化创意融入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创意设计,融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于具有时代气息的特色形式,聚集社会突出矛盾,推出“核心价值观”系列、“市民文明公约”系列、“廉政法治”系列、“文明旅游”系列等深受群众喜爱并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助力化解社会矛盾。精心设计村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宣讲活动,制作投放“熊猫剪纸,新二十四孝”“讲文明树新风”等公益广告,结合道德讲堂、百姓故事会、文艺汇演等活动开展主题宣讲;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种类,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实施创新人才驱动布局,提升乡村文化生产力

  建设乡村文创高地,吸引创新人才入驻乡村是关键。依托和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坚持“引进、培育”相结合,汇聚文艺名家和文化人才,吸引专家、名人、创客入驻成为新村民,带动文化艺术创作,设立“名家工作室” ,创建文创及旅游相关园区,打造人才汇聚高地。对外引进文化名家、文创专业技术人才,形成集聚效应,对内培育艺术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提升影响力与知名度。同时,打造乡村文创及旅游人才孵化基地,定期开展公益讲座及培训,带动培养村民的自主创业能力,探索文旅结合、文旅互动,提升全域旅游内涵,以全域旅游促进文化弘扬。

  发展“文化+”业态,有助于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可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产业布局,推动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乡村地区引进和培育“文体+旅游”“文体+商贸”“文体+教育”项目,输出文化活力,实现创新性发展;坚持创意策划、市场导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产品、文创产品,保护传统技艺,推动创造性转化;打造特色古镇古村,以文艺节会等形式广泛开展社会推广活动,以大型演艺再现历史场景,高度结合文化资源的视觉化和艺术化,形成地方特色,带动周边乡镇的产业发展和乡村文化旅游消费;打造高附加值、多功能的业态集群,塑造“文创+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强化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助于强化多方协同力量,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手段,创新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和服务半径,健全社区党组织、村民议事会、社会组织和自组织多方协商机制,加强党组织对各种基层组织的领导,形成紧密结合、团结协作的工作局面。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村两委进行明确分工,把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关标准和规定进一步细化、量化,并融入到工作全局之中,区(市)县采取镇(街道)主要领导作为全镇(街道)乡风文明建设第一责任人,由分管领导负责具体落实。村支书作为村乡风文明建设第一责任人,村主任负责具体落实。发挥各类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辖区内乡贤、志愿者、网格员等积极性,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共促发展的治理体系。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是城乡联动体制机制的关键。构建城乡居民共创共享的公共惠民文化格局,以总分制为核心,建设市民艺术总分校、图书总分馆等,形成“文化艺术培训、非遗及特色展演、各类文体活动比赛演出”的城乡联动,有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种文化”的实现,形成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艺精品,以文化惠民自循环丰富城乡文化服务供给。把宣传组织、妇联、民政、团委等公共服务资源串联起来,将单一的文化活动室拓展为多功能的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的公共服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让群众享受多元化公共服务有保障。收集公共服务群众需求的意见和建议,列出清单,纳入统一管理,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菜单式”展示,让群众预先知晓文化活动“有哪些”“如何参与” 。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更要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思潮、引领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道德之星、好儿媳、好公婆、好邻居等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开展“最美新乡贤”评选活动,广泛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创建示范活动,充分运用代代沿袭的村规家训、口口相传的警句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潜移默化影响乡村居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三美”“四好”示范村创建工作,制定实施三年创建规划,扎实开展市级文明村镇评选工作,扩大推动区(市)县的县级示范村建设,高标准打造一批市级示范村,使“三美”“四好”村成为推动乡风文明的品牌和示范载体。

  (郑晓幸 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