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新时代“革命的摇篮曲”
——评大型组歌《井冈山》
栏目:观察
作者:周由强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justify">  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生产中,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因与近百年来中国现实政治、历史记忆与国家体认有极为密切的关联性备受创作者青睐,艺术作品数量相当可观且影响广泛。在当下媒体融合时代,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而言,如何在保持方向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既要有当年革命故事的鲜明特点,又要引导和适应当下受众的审美取向,在解决好话语转换和艺术表达问题的同时,寻找到保持清醒的历史理性和高度的艺术自觉的最佳结合点,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近日,由江西省文联、江西省音协组织完成创作的大型组歌《井冈山》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值得关注和思考。</p>
<p align="justify">  因为井冈山在我国革命历史和政治生活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以之为主题的各艺术门类作品数量多,其中还有不少精品和经典。要想在井冈山这个题材上进行深度开掘,创作者势必在守正创新上有新作为。笔者以为,这里的“正”最重要的就是革命文化之正,就是要讲清楚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逻辑,防止出现那种“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不良倾向。如果偏离了这个“正” ,所谓的各种形式的创新就是舍本逐末。因为历史中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起伏,隐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从这个角度讲,大型组歌《井冈山》的尝试是成功的、有益的。</p>
<p align="justify">  组歌由《井冈谣》 《三湾有棵红枫树》 《握手》 《我站在黄洋界上》 《那盏清油灯》 《弯弯的扁担》 《杜鹃花开》《爷爷的八角帽》 《红军可乐》 《红色根据地》 《道路》 《不朽的精神》 《向伟大梦想进军》等13首歌曲构成。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的艺术形式切入,并结合江西民间曲调、红军传统曲调等音乐素材,以当代群众喜闻乐见的合唱、独唱、重唱、交响乐等形式呈现,显得气势磅礴、优美动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p>
<p align="justify">  从歌词看,作品用独特的视角,以小见大、托物言志,以人们熟悉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场景为线索,寄情于“童谣” “红枫树” “清油灯” “扁担” “杜鹃花” “八角帽”等看似平凡但意义重大的事物,用简洁精致的诗话语言烘托出红色革命的思想意蕴,给人以亲切熨帖之感。</p>
<p align="justify">  在编曲上,创作者比较精准地把握住了当代大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审美习惯,既有鲜明的时代感,又有深厚的历史感。比如,开场曲《井冈谣》采用民谣童声合唱先声夺人,给人无限的历史联想,随后的领唱以摇滚风为主,加入伴唱的形式演绎,让整曲节奏感显得庄严而时尚。 《弯弯的扁担》用山歌体、表演唱的形式,轻松讲述朱德总司令挑粮的故事,表现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场景和精神。《杜鹃花开》抓住革命老区江西“红”的元素,运用充满诗意的语言,通过女声通俗的表演形式抒发情感,运用现代歌曲创作理念来来深情描绘军民的血肉联系。 《爷爷的八角帽》以军营民谣、吉他弹唱的方式,展现年轻人对先辈们的缅怀、对革命精神的高度认同和自觉继承。 《红军可乐》以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手法为主,以小组唱的形式,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体现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色根据地》用充满张力的男声演唱来展示意蕴深远、磅礴向上的意境。 《不朽的精神》大胆运用现代电子音乐的创作技法,用富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演绎方式诠释伟大永恒的井冈山精神。 《向伟大梦想进军》以进行曲式的大合唱,热情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展示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光芒和勃勃生机。</p>
<p align="justify">  大型组歌《井冈山》在这方面的追求是自觉和显著的。虽然作品有意加入和强化了一些现代时尚的表达方式,以赢得年轻听众的喜爱,但作品在对革命主题、内涵和意义的当代理解和阐述上,在历史思维向艺术思维的转换上,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把握上,在思想深度开掘和审美境界的营造上,都进行了积极大胆探索,是十分宝贵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p>
<p align="justify">  红色主题的精神高度把握得当。井冈山这片红土地和井冈山精神,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一个精神,更是鼓舞当下中国人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食粮。同时,井冈山精神也饱含着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需要我们在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继续砥砺前行,去战胜各种艰难险阻。</p>
<p align="justify">  组歌中的每一首作品在精神高度上都与主流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比如, 《握手》抓住了毛泽东、朱德两位伟人井冈山胜利会师紧握双手时的瞬间,通过男声对唱的表演形式,体现过去与当今的握手、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让听众耳目一新。 《三湾有棵红枫树》采用一段体、分节歌的方式,保持主旋律不变,通过调式的转换、速度的改变,加入和声织体等丰富变奏的形式,把“三湾改编”时期“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队上”“官兵平等都一样”三个主题思想进行形象描绘。 《那盏清油灯》以女声独唱的表演形式,饱含深情地赞美毛主席在八角楼下写下了两篇光辉著作,歌曲中充满了信念的力量、理想的光辉。这些作品能让听众从井冈山的山间小路看到通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从八角楼上的灯光看到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用井冈山精神补思想之钙、聚笃行之力、尽为民之责,从而激发出内心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p>
<p align="justify">  政治话语的文化内涵理解到位。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 ”对于井冈山和井冈山精神,人民大众更多是从历史和政治话语获取记忆和解读,是必须的,但还远远不够,需要用音乐艺术等方式对井冈山精神的历史政治话语进行转化,才能真正入脑入心、薪火相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其底色是悲壮的) ,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其底色是温暖的)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其底色是高贵的)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一脉,其基本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流淌着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红色基因,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成为无数人前进道路上的明灯。</p>
<p align="justify">  不管是《井冈谣》反映的人群坚定跟着共产党的朴素革命信念,还是《杜鹃花开》饱含革命牺牲换来的满地红色记忆,都蕴含着我们党的政治追求与人民的生活追求的高度一致性,艺术地阐明了井冈山精神能够内化为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同德不懈奋斗的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性。不得不说,这种转换及其实现方式的创新是新时代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文艺创作迫切需要的。</p>
<p align="justify">  作品艺术价值的追求心境是高远的。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艺术形式,组歌是由多首声乐曲组成的套曲,由同一主题思想贯穿其中,每首歌曲内容互有联系,但又各有侧重。同时因为组歌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舞台艺术呈现效果良好,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如观众耳熟能详的《长征组歌》 《长江组歌》 《西柏坡组歌》等。笔者认为,大型组歌《井冈山》创作团队成员大多是江西籍的艺术家,他们熟悉井冈山那片红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并具有可靠的史识、史才、史德,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同时,力求艺术境界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保证作品诗性品质和生活气息的高度契合。</p>
<p align="justify">  作品坚持宏大叙事结构下的个人视角,在突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场景典型性的同时,艺术地反映当代青年追寻“初心” 、理解和领悟井冈山精神的思想过程,从而达到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尽可能让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美统一。</p>
<p align="justify">  作品从歌词、编曲到配器,再到整个音乐制作,从文学意象的选择到音乐形象的塑造,从音乐的律动感、画面感到每首歌曲的可传唱度,都尽力做到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精巧细致,在理性思考和情感抒发中找到平衡点。与《长征组歌》按照时间和事件的顺序来创作的线性结构不同,大型组歌《井冈山》是散点式结构,但内容涉广泛且具代表性,内在逻辑清晰,既注重每一首歌曲主题鲜明,同时让每一首歌保持相对的独特性,使整首套曲显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可见,创作者的艺术追求心境是高远的。</p>
<p align="right"><strong>(周由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strong></p>
<p align="justify"><strong>新闻链接</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大型组歌《井冈山》作品研讨会在京举办 </strong></p>
<p align="justify">  本报讯(记者&nbsp; 张悦)&nbsp; 由江西省文联、省音协联合组织创作的大型组歌《井冈山》作品研讨会近日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叶青,江西省文联副主席龙红,中国音协副秘书长熊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著名作曲家王祖皆、顾春雨、平远、修骏,著名词作家王晓岭、田晓耕、樊孝斌,江西省音协主席葛平波、副主席潘庆蓓等出席作品研讨会。</p>
<p align="justify">  研讨会上,龙红首先介绍了大型组歌《井冈山》的创作背景,葛平波对组歌创作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王晓岭、田晓耕、熊纬、樊孝斌等创作人员与大家分享了创作动机、采风创作过程中的故事,并对作品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读。</p>
<p align="justify">  葛平波介绍道,大型组歌《井冈山》主创人员由全国著名词曲作家王晓岭、田晓耕、熊纬、樊孝斌、沈丹、王喆、小曾等和江西省词曲作家邓伟民、刘安华、葛平波、潘庆蓓、朱墨、黄小名、魏戎等组成,青年歌唱家黄训国、周澎、喻越越、龚爽、李龙、杜欢、姜必群、陈剑杰、熊思嘉及乐伴歌声组合、三兄弟组合等演唱。大型组歌《井冈山》 13首歌曲的创作完成后,作品得到广泛的认可。中国音协重点刊物《歌曲》刊登了“组歌”全部歌曲;组歌部分作品入选江西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江西省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暨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文艺晚会; 6首作品入选2018年度江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工程项目。</p>
<p align="justify">  大型组歌《井冈山》以弘扬井冈山精神核心内涵为主线,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场景为线索。作品结合江西民间曲调、红军传统曲调等音乐素材,以当代群众喜闻乐见的合唱、独唱、重唱、交响乐等形式呈现,立意高远、艺术性强、时代鲜明。与会专家对《井冈山》组歌的思想与艺术表现给予肯定,认为作品立意好,形式多,角度巧,以井冈山有代表性的场景、人物、事件等为切入点,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史,是一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作品。</p>
<p align="justify">  叶青对各位主创人员精益求精、反复打磨作品的艺术态度表示敬佩。他表示,创作团队将充分吸收、采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融入作品的修改和打磨之中,力争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江西省文联、省音协还将继续深挖江西本土的文化资源,与时代对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主题艺术精品,奉献给广大听众和观众。</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