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展期待的好作品是怎样的?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看了500幅作品,至少有七八十幅是打鱼题材。”“十幅作品里九幅临摹照片,要色彩没色彩,要造型没造型。”“很多优秀画家都参与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去了,全国美展如何吸引这部分画家的创作呢?”“年轻艺术家多了,真正有绘画能力的却少了,在创作上有自主能力的艺术家少了。”……日前,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美术创作座谈会上,谈及在全国各地观摩指导的感受,与会专家对美术界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呈现严重化的趋势表示担心。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何家英说:“我们不能排除参展艺术家有着这样那样的功利心,但需要引导艺术家胸怀天下,具有广阔的视野、博大的情怀,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按照艺术规律去构思,用艺术语言去表达。好的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

  曾经,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 、王晓明的油画作品《未来世界》 、李节平的油画作品《小夫妻》等从全国美展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全国美展改变了中国美术界无数美术家的命运。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能留下什么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希望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能够出现更多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广大的美术工作者能够真切感知时代,努力为时代画像、明德。走出画室、走出“小我” ,深入生活,努力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并且将之作为自觉行动。

  徐里说,这些年来,从全国美展的情况来看,水彩画、版画、漆画等表现不错,中国画、油画等面临挑战,实验艺术更加包容,综合材料作为新生事物正在发展中。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文艺形态样式如何创新,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是美术创作必须奉行的准则。

  作为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和一个重要的人才通道,大家一致认为全国美展责任重大,必须解决好顶层设计。比如,评判参展作品要综合考虑时代性、学术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等因素。“所谓时代性,就是要有前瞻视野,找准定位,立足于中国人的情怀、中国人的明德,寻求适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表达。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吕品田说。又如,要把人才的发现与建设当成目的,以人为本,不忘初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全国美展总体水平提高所做的努力,也是对中国美术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助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说。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珂看来,全国美展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指挥棒” ,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品行标准和一个好的机制,真正评出好的作品,这样对美术教学才能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在座不少专家都呼吁全国美展加强引领,让展览更具有绘画性。吕品田认为,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有一天图像生产会被电脑取代。然而,面向未来,绘画的意义在于它的手工性、绘画性、书写性。美术工作者不要用各种“主义”的框架去剪裁生活,规范自己的审美感知,而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要有文化自信。强调绘画的创造本质,应置于学术的高度来解决。此外,《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认为,要鼓励主题性创作,尤其是反映新时代以来国家发生的重大变化的作品,要努力选出一些在艺术语言上反映今天老百姓的生活上出彩的作品。

  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呢?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主任陈坚认为,好作品应该具有一种代入感,能将观众带入时代,有现场感、直接性和绘画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时代精神、真实的生活情感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结合。强调时代性的同时不能忽略艺术性。全国美展应该在艺术质量上严格把关,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强调艺术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反对千篇一律,提倡独创性,克服同质化。

  “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只有静心、潜心、精心研究和创作,才会创作出精品力作。参展作品如何在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是美术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希望每位画家都能遵守职业道德,用明德引领风尚,不忘初心,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用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 ”徐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