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人情致 扬传统风韵
——访国画家王雪峰
栏目:画者
作者:张世瑾  来源:中国艺术报

落雪无痕(2014年) 王雪峰

  “悟道需要机缘与智慧,当般若种智如阳光般观照生命的时候,在我的创作中便出现了‘红衣客’这个主题。 ”王雪峰在他的“红衣客——王雪峰水墨画展”中如此解释主题的由来。

  作为一个接受过系统艺术教育的画者,王雪峰对于艺术,对于中国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熟知传统文人画取得的成就,深谙中国画“方寸之间展现万物之道”的精义。他选择传统的绘画题材,抒怀遣性的同时,将对道的追问贯穿始终。他的画作趋简避繁,引人心静。行者王雪峰借绘画修炼凡心,在工作生活中时刻保持一种道心。

  继承传统,深研专业知识

  “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一是俞剑华学派,二就是我的导师张道一老师的艺术学理论。 ”南京俞剑华学派个案研究的深入性和张道一艺术理论的融通性,帮助王雪峰对中国画认识步步深入,让他折服于古时文人画展现出的诗意性、书写性等特质。在北京接受到的教育让他既可以反观自己在南方学习时的经验,又可以在对比南北的过程中更为深刻地把握知识。

  通过艺术史的学习、创作实践,王雪峰在人生道路的前行中体悟着中国文化中的道。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道,道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处事,是“须臾不可离”的。谈到当下的中国画创作,他认为,当下青年的水墨创作没有内涵只有形式的原因就是没有继承优秀的传统,“这是一种缺少道心的表现” 。一种自觉担负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深深植根于这位画者的内心。深厚的学养和真切的情怀都印刻于他的画作之中,引人深思。

  接受了系统的艺术知识教育,王雪峰在创作实践中延续着古人的题材,展示着传统的意韵。仔细观赏王雪峰的画作不难发现,溪流、飞瀑、琴、棋、松、竹等意象常常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借自然风景抒写自我的心灵感受,借古人抚琴对弈的雅致,表达自身对文人风姿的向往。在《坐而论道》中,三两间“陋室”隐藏于松竹之间,高山峻岭之中,四周云雾环绕,意蕴独特。屋内二人对坐,在这远离尘嚣的环境中探讨万物之道。 《湖畔清音》意蕴生动,袅袅的琴声与溪水的清音相伴而来,传出画面,在观者耳边回响。声音的刻画也使得整体画面的安静氛围得以突显,感染力极强。

  传达禅境,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画的本体语言是文学性、诗意,这是绝不能丢弃的。 ”王雪峰说, “丢失了这些,中国画的魂就没了。 ”古时的绘画在彼时承担着叙事的功能,它们区别于西方绘画最突出的特征是画作营构的意境。这一特征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范畴之一,在文人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王雪峰努力向观者传达一种禅意,一种清静意韵。在《坐看云起时》中,一位身穿白袍的修行者铺毡独坐在山顶,他目光随着远处的一朵云彩移动着。大片的留白使得画面显得很“空” ,但这种视觉上的空,又能引发人内心的静,引导观者感受画中之人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恬静心境。身着红袍,双目微开,一位坐在芭蕉叶上的罗汉正在打坐禅修。 《蕉荫禅坐》将观禅静坐的罗汉用简简几笔进行勾勒,画作营造的境意,借那袅袅的香烟显得更为真切。王雪峰作品所传达出的这种让人心静的浓浓禅意,是他坚守传统绘画精神的体现。但“我画佛教题材不同于敦煌壁画用来宣传佛教,讲佛的故事,而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世界的真相。 ”王雪峰将绘画看作是人生修行的重要手段,他借佛家形象、言语用来对人的存在进行追问,对道进行探索,努力提升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