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水横流,风水衡存
——记“文华衡水——河北衡水文化展”
栏目:看展览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实习生 尹德容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齐涂金立形观音白玉石像

  在中国的版图上,河北省衡水市处在南北纵轴与东西横轴的交会点上,被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赞为“黄金十字交叉处” 。 “漳水横流、水路通达、陆路通天、风水衡存” ,既是“衡水”得名由来,更是天地灵气均衡之地的写照。4月23日至5月22日,由衡水市委、衡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文华衡水——河北衡水文化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文华衡水’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国博联袂展示地域文化的衡水篇章,是中华地域性文化综合展览的全新创举,也是加强区域文化展示的探索尝试。 ”衡水市委书记王景武说。

  “文华衡水——河北衡水文化展”以挖掘展示衡水地域历史文化为主,内容涵盖历史变迁、名儒先贤、衡商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生态文化及创新发展成就等。通过考古文物、文献资料、书画作品及展板、图文、视频、投影、万花筒、3 D裸眼、 VR体验、场景复原、非遗展演等多种形式,融文化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向观众全方位、立体式展现衡水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独特区位、优美生态和崭新风貌。

  燕赵古地 风物衡存

  衡水地域底蕴深厚,文明繁盛,迄今已发现许多珍贵的文化古迹和文物遗存。现有宝云塔、安济桥高氏墓群、封氏墓群等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各类可移动文物16500件(套) 。本次展览展出了1984年衡水景县开福寺遗址出土的观音像,这件观音像为圆雕单体造像,头戴花冠(残) ,耳部残存缯带。脸型圆润,略带静寂之美。表面残存有彩绘、贴金。颈、腕、腰均佩戴饰物,肩搭披帛,下身穿翻腰长裙。右手上举,左手下垂握香袋,跣足立于圆形台座上。雕刻所用白石产于河北曲阳黄山,石料洁白莹润,纹理细致,俗称汉白玉。曲阳地区是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白石造像中心,其不仅流传于河北地区,在山西五台山、陕西长安亦有供奉,是河北地区古代经济贸易与交通运输的物证。该观音像也成为景县开福寺塔曾铸有“齐隋重修”铁匾等悠久历史的有力证明。

  董子故里 名人辈出

  衡水深受燕赵和齐鲁文化的双重熏染,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故乡。衡水历史上名家辈出,影响深远,这片土地孕育了孔颖达、高适、孙犁、荀慧生等文化巨匠,王之涣、吴汝纶等文坛巨擘也在这里留下了深刻印记。张国琳创作的《汉代太学与独尊儒术》展示了西汉早期,只有私家教学,没有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在长安创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的历史。

  百年衡商 名满京津

  衡水具有勤劳务实、崇文重商的地域传统,形成了“以技安身、以信立命、以文会友、以德兴业”的独特商业文化特质。衡水与京津文化渊源颇深,特别是晚清以来,衡水儒商走京闯卫,撑起了名满天下的北京琉璃厂,打造了全聚德烤鸭等著名商号品牌,助推了京津商业发展及文化繁荣。展览以图文形式介绍了百年老字号全聚德的创办者杨寿山,清末明初著名企业家封竹轩等人的事迹。

  衡水与京津渊源深厚,百年琉璃厂承续着曾谓之“衡水街”的荣光,至今回荡着衡水儒商走京闯卫的乡音,更见证着衡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割舍的地缘人脉。

  红色血脉 信念传承

  衡水是革命老区,具有尚武安邦的精神特质。在我党我军历史上,衡水籍将军达到200多人。衡水作为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等“两个第一”红色文化的发源地,红色血脉星火燎原。展览中的“民族气节模范纪念章”和抗战时期中共安平县委旧址的老照片等展品共同见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衡水军民浴血奋战的英雄史诗。

  民俗瑰宝 艺术之乡

  衡水是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中国内画艺术之乡、中国木刻法帖之乡、中国硬木雕刻之乡,有“北国笔乡” “北方酒城”之称,民俗文化薪火相传,承载着独特的地域风情,其中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使衡水成为独具特色的人文圣地。

  衡水现有武强年画、冀派内画、深州形意拳、衡水老白干、阎庄法帖、戳脚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侯店毛笔制作技艺、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安乐秧歌等2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非遗项目达一万余项,形成了快速发展的民俗文化产业集群。展览中,王习三创作的《红灯记》以平涂法设色和传统技法,用细线双钩,略略数笔勾勒的青青竹叶,更凸显梅花的冰清玉洁,用寓意坚贞美好的梅竹来比拟人物的高贵品格,整幅作品气息相连,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