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独乐寺
栏目:行走
作者:秦孟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独乐寺观音阁 图片来源:蓟县生活网

  俗语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似乎独乐寺这个名字与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背道而驰。

  初见独乐寺风光,心中便回忆起那句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儿不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也没有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季美景;更没有奇峰险峻,碧波万顷。

  独乐寺位于天津市蓟县西大街,这儿是繁华的市区,春笋、碧螺茶;夏蜜、梅子枇杷;秋橘、金板栗;冬糕、腊肉河鲜。四时四季,美景美食,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千年古刹于闹市之中,自有一种“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幽深孤傲。四周人声鼎沸,小孩子们的打闹声、大人们的聊天声、情侣们的呢喃之声,就连动物们也时不时地来凑凑热闹,上赶着来凑一下这千年古刹的灵气。

  独乐寺古寺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 ,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它有着厚重悠久的历史,精彩纷呈的文化,闲时与亲戚好友相约而至,无论是山色空蒙还是天光正好抑或是瑞风盈袖、白雪皑皑,都不能使人败兴。在院落中听风声雨声梵呗声,声声入耳;于佛像前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顺心。

  独乐寺名由来,典故有三:一则,因观音塑像内部支架是一棵参天而立的大杜梨树,以“杜梨”的谐音而取名;二则,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独以普度众生为乐,故名独乐寺;三则,独乐寺为安禄山起兵誓师之地。独乐之名,亦安禄山所命,盖安禄山“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 ,故而命名。许是安禄山的故事流传的太广,连带着第三种说法,也传的广了。

  山门面阔三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其进深两间,斗拱大略等于立柱的二分之一,粗壮有力,展现出唐代的建筑风格。山门宏伟壮阔大气磅礴,依稀间仿佛见到了盛唐“八方来贺,万国来朝”的盛景,一时之间,又仿佛看见安禄山带兵过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将这大唐的江山闹得天翻地覆。

  一脚入山门,便仿佛尘世中所有纷繁尽数退去,唯留内心空明一片。摸一下山门,看一眼观音阁,辽代建筑风韵依旧,寺中其他均属明清建筑,相比之下,辽代建筑更加浑厚质朴,更加有力量,依稀若强壮威武的契丹武士,力能扛鼎,气有浩然,手起刀落,无人敢犯边。其他的建筑诸如东西配殿、白山门,则是明清建筑更像一位雍容闲雅的儒生,温润如玉,风度翩翩,运筹帷幄,指点江山。

  正中的观音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之一,上有牌匾—— “观音之阁”四个大字,这四字据考证乃是李白真迹,字体浑厚有力,圆润通达,字体看来,似乎与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相左,但再看一遍,又觉得“观音之阁”四个字饱满醇厚,似乎将盛唐所有的光华纳入其中,将泱泱大国、雍容华贵的大唐气度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乾隆皇帝手书的“普门香界”和咸丰皇帝所书的“具足圆成”就变得端庄收敛很多,因为他们是封建王朝的帝王,正如李白诗中所写——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纵使是一个国家的帝王,可终究没有一个诗人来的潇洒、豁达。帝王与诗人,权力巅峰与纵情傲物,看似不可调和,却又统一在这一方寺庙中。

  观音阁中的观音像高达16.08米,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泥塑站像,观音头上所戴的头冠上亦有十个小佛头,加上本面,共十一面,因此又称十一面观音。这尊观音雕塑像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慈祥恺恻,仿佛拥有普度众生的力量。其内部采用木质结构按照人体骨骼结构进行仿造,从而使其栩栩如生,每一部分都更加生动协调,充满动感与活力。两侧的协侍菩萨像高3 . 2米,造型灵动活泼,身着护甲,站姿优美而威严。三尊塑像艺术水平高超,皆承袭唐代风格,又具有辽代特征,堪称辽代泥塑巅峰之作。

  在其背面有一座明代的倒坐观音像,观音面向北面呈半跏趺坐式。其背后悬塑五彩须弥山,山下为大浪滔海,巨龙盘踞其中,有腾飞之势,却又心甘情愿蛰伏于下,仿佛对佛法心悦诚服。观音坐于海岛中央,表情闲逸自若,带有一种洞察万事万物,一切皆了然于胸的淡定从容。

  钟灵毓秀的独乐寺,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偏爱。遥想当年,这位“十全老人”到访独乐寺,曾在独乐寺留下了《寄题独乐寺》 《独乐寺临憩》等名篇,他一度将独乐寺圈为禁地,为皇家专享。独乐寺观音阁墙壁上壁画所覆盖的一层白灰,就是乾隆爷“独宠”独乐寺的最好证明。乾隆因喜爱独乐寺观音阁上的壁画,唯恐众人观瞻,想一人独享,故覆白灰于其上。

  但正如《道德经》中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阴阳调和,黑白转换。独乐寺的墙壁历经千年风霜侵蚀,或褪色磨损或斑驳脱落,唯独白灰后的壁画,历历如新,丝毫不减其容。这便是以其自私而成其无私之理。出于自私将其封印于白灰之下数百年,数百年之后刮去白灰,得以以完好形态展现于世人眼前,供后世所参拜瞻仰。

  世界的一切就是这么神奇,自私恰恰成其无私,优劣之间、阴阳之间、万物之间,矛盾又统一,转换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后到辛亥革命之后,独乐寺复归还于民众。民国六年(1917年) ,划拨西院为师范学校,作为教育之用。民国二十年( 1931年),全寺被划拨为蓟县乡村师范学校,包括观音阁、山门以及东西院落。东西院及后部正殿皆改为校舍,而观音阁和山门则保存未动。

  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梁思成经调查研究后发表多篇文献著作使独乐寺举世闻名,海内外皆知。自此之后,独乐寺才得以“重见天日” ,得以看络绎不绝的人群,得以听熙熙攘攘的声音,得以闻余香绕梁的香火。

  走到“报恩院” ,便已预示着独乐寺之行接近尾声。细观之,报恩院的“院”字少了一横,原因是,佛家有云,报恩要报四恩,一为父母恩,二为众生恩,三为国王恩,四为三宝恩。而这四种恩情,是怎么样也无法报答完。所以,“院”字少写一横,示意报恩不应拘泥于一时一事,而应当秉承久久为功,坚持不懈的精神,用一生来践行。

  在报恩院的弥勒面前叩三下头,内心已是一片空明。突然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跳进脑海,口中却呢喃道“那夜,我长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

  送夕阳,迎素月,缓缓归。回眸高大的庙宇,在绚丽多彩的晚霞中,主殿气势如虹,与斑斓的天空,共同成就一副气势如虹的图画,身处其间,仿佛滚滚红尘远去,万千业障皆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