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服务应该体现专业特点
栏目:观点
作者:陈履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博物馆的职能中,对物(文物)的管理和对人(公众)的服务是博物馆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的两项重要职能。因此,如今并不存在这种职能的转化问题。毫无疑问,博物馆不可能缺少对“物”的管理,这个物的管理就是“藏品管理” ,包括常规的管理、著录、修复等,也包括对于文物的研究、利用等。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和专业工作是离不开藏品的,因为离开了藏品的博物馆,它可能只是一座建筑,就不存在与博物馆的关联以及对公众服务的问题了。

  在近年来博物馆发展的国际潮流中,博物馆对公众的服务已经提高到一个很高的认知层面了。当然,这种认知层面的客观存在是基于传统的对物的管理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收藏、研究、展示与教育的基本功能之外,现在我们所强调的与公众互动,以及多元化体验等方面,只是一种新的拓展,但不能影响主要业务,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我们把这些与公众的互动以及其他有关服务上升到核心层面的话,可能会偏离博物馆的主业,如果偏离了博物馆的主业,那么所有的服务就没有了与博物馆关联的实际意义。比如说,服务做得非常好,非常体贴,可以给公众一种礼宾的待遇;可是,公众进到博物馆之后看不到很好的展览,也没有看到很好的文物展示,那么他们一定会想:来博物馆是干什么的?因为博物馆不是公园,也不是其他公共场所。公园只需有常规的一些基本环境就可以,而博物馆仅仅有基本环境是不行的;公园一年四季只有树木的变化,博物馆的一年四季会有各种不同的专业安排,会有不同的展览和活动。博物馆只有专业才有可能吸引公众。对于每一位进入到博物馆的公众来说,能够得到最好的专业服务就是最大的满足,而这种博物馆的专业服务与宾馆饭店那样的服务有很大区别。

  不管是物的管理还是人的管理,都存在专业性的问题。有的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调门”很高,有的是“碎碎念” ,可表现出来的却是非专业状态。比如为了看展览排队几个小时,这在数字化的时代、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实在不可思议。我在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是没有公众排队的。通过预约不仅让《最后的晚餐》有尊严,让公众也很体面。而在洛杉矶的布洛德博物馆门口排队的也是临时动议造访的公众,而那些预约的公众则不需要排队。这种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态度,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

  博物馆的专业服务是建立在很好的展览策划、藏品利用以及展览所表现出的许多当为公众服务的具体内容之上的。只有这样,公众在进入博物馆之后才能感受到博物馆的服务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是专属于博物馆的专业服务,是与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专业关联的专业的服务,也是博物馆的立馆基础。博物馆失去了专业,实际上就失去了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韩国国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都有专门的设置,满足公众“摸”展品的需要,即在重要展品的周围设置复制品展台,或者设置专门的可以摸展品的区域。这种来源于公众需求的互动,是在专业基础上的满足。当然,创造能够与公众互动的专业服务还有很多方式,但一定会根据展览和陈列的实际进行,这也与商场内设置的一些互动环节有所区别。专业服务在每一个方面都没有止境,都可以在创新性的作为中表现出专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