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留得住乡情”的文明示范线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艺术村”建设散记
栏目:新气象
作者:姜剑  来源:中国艺术报

  象山才华剪纸艺术馆、高妙兰农民画院、晓塘乡“橘”文化艺术村、溪里方美术馆……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正成为村庄时尚的新名片,正为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乡村振兴高声代言,为象山的文旅融合发展添砖加瓦。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文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深化文联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锻造“十万文艺甬军”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夯实各文艺家协会、镇乡(街道)文联基础,积极推进乡镇文联建设,延伸文联组织的“神经末梢” ,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的文艺需求,哪里就有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哪里就有文联的存在” ,充分挖掘象山县本地文化、文艺特色项目,打造“一镇一品” “一村一品”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象山县东陈乡樟岙村的象山才华剪纸艺术馆,映入眼帘的便是馆内陈列的剪纸艺术家谢才华的1万余幅剪纸作品。该艺术馆于2008年5月建成,同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是全国首家剪纸艺术馆。退休干部谢才华不仅将退休收入全部贡献给象山才华剪纸艺术馆,还无偿将所有剪纸作品捐赠给国家和集体,并担当艺术馆“管理员” 、道德讲堂“宣讲员” 、民间艺术“授课员” ,还义务教授剪纸技艺。

  十余年来,东陈乡文联围绕谢才华的剪纸艺术,从“一人一艺”到“一馆一院” ,持之以恒建设“樟岙艺术村” 。此后,随着象山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在象山县文联的精心策划下,该村又成立了高妙兰农民画院,展出精致的农民画作品。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樟岙村,到象山才华剪纸艺术馆和高妙兰农民画院体验剪纸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今年参观的客人已经来了三百多批次了。樟岙村以象山才华剪纸艺术馆与高妙兰农民画院为载体,文化传播好了,村民的思想觉悟高了,艺术村建设的支持率也更高了。 ”谢才华介绍道。

  樟岙村每年接待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宾客约5万人次,包括外国代表团。“一馆一院”定期开设剪纸、农民画培训班,已为6000多名学生提供了培训。

  中岙村位于象山县中南部知名的“柑橘之乡”晓塘乡,一直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落。2018年,象山籍画家陈丹阳发起并联合多方力量策划举办了柑橘艺术节,将中岙村的自然生态和橘文化艺术相结合,使这个小村庄借助“文艺”的力量而名声大噪。这个艺术节以艺术介入乡村,以艺术之力提升村庄颜值、激发产业潜能、唤醒村民意识,推动公共艺术融入乡村生活。

  目前,中岙村有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爱尔兰、日本及国内的40多位艺术家分批驻村创作,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创作写生以及绘画教学培训的艺术家驻地。从一个远离县城的普通村庄到“象山乡村版798” ,中岙村这个古老而包容的村庄在艺术与乡村建设的交响乐中奏出自己最美的旋律,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样本。

  象山县墙头镇溪里方村是浙江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入列首批浙江省传统村落名录。溪里方村将修缮好的方恭房古建筑改造成溪里方美术馆,由象山县文联派专人组织策划并引进高端书画展览、创作,作为一个学术交流的基地平台。象山县文联还根据该村的竹根雕产业独特优势,挖掘分类、联络联系,引荐文艺家到村里设立文艺家个人工作室。墙头镇文联利用溪里方村里的祠堂,通过整合当地特色传统建筑,打造有“文艺”特色的文化礼堂,建设宗族文化浓郁的村史馆。

  墙头镇文联围绕“古韵墙头”的总体形象定位,依托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禀赋优势,高起点谋划布局,多种要素有机整合,以人文素养提升为根本,通过挖掘历史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培育旅游景点,达到文艺惠民、旅游惠民、和谐惠民目标,打造多个特色鲜明的艺术村。目前,这里已经成功打造出方家岙村“书法”艺术村、下沙村“马灯文化”艺术村等多个艺术村,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

  象山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郑辉表示,艺术乡村化、乡村艺术化,虽然有着不同的内涵,但都是乡村振兴可以实践的有效路径。提升乡村文化品质的核心是培育“人文之美” ,艺术的介入为乡村旅游注入鲜活的灵魂,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

  象山县的艺术村建设方兴未艾。今后,象山县文联将引导各镇乡(街道)文联结合县域文化特色,将各个艺术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积极创建不同风格、不同内涵的文明示范线,打造“留得住乡情”的文明示范线,树立镇乡(街道)文联的良好形象,不断扩大镇乡(街道)文联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