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一直跟我们在一起”
栏目:对话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文/图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戏曲一直跟我们在一起”

——专访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主管(戏曲)钟珍珍

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外景

  在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四层,化妆间通往后台的走廊上,立着一张供奉台,供奉着华光师父像,左边书“高声响亮” ,右边书“如意吉祥” ,当中香炉袅袅,在广东话里,这个摆设叫做“师父位” 。演出开始之前,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主管(戏曲)钟珍珍来到“师父位”前,向华光师父敬了三炷香。

  这是九龙半岛,尖沙咀,香港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广东道上招牌林立、行人川流不息,戏曲中心伫立在一片现代、时尚的灯火之中,身处其间的人们,却依然在进行着这样传统、古老的仪式。

  记者:我们在香港影视剧里经常会看到“师父位” ,原来平时确实会用到。

  钟珍珍:会用到的。广东粤剧有拜神的习惯,开演前会拜,演完了回来也要拜一下,是习俗,也是传统。香港粤剧拜华光师父,北方有的剧种拜唐明皇。演员在心理上有这样一个依托,希望演出顺顺利利,大家身体健康。一些民间戏班,有的“师父位”很大,还有花和水果供奉,我们这里比较简单。有些剧场不方便供奉,因为各种宗教信仰,各种不同的剧种和艺术形式在一起。我们是戏曲中心,就专门做了两个“师父位” ,一个在四楼大剧场,一个在二楼茶馆剧场,戏班来了就会很安心。

  记者:茶馆剧场是怎样的概念?

  钟珍珍:戏曲中心创建的时候,留出的这个场地不大不小,我们就想很多茶馆、茶楼都唱戏,我们可不可以尝试。我们去了澳门的茶楼,那里有唱戏的,但是只是唱,自己不制作剧目。北京的长安大戏院,戏台下面也有喝茶吃点心的地方,但是香港以前没有这种习惯。

  恰好我们有一个戏曲新星比赛,从中挑选了一些年轻演员,我们就想到,如果有一个场地可以给年轻演员、音乐家演出,和观众喝茶吃点心结合起来,可不可以?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给年轻演员、音乐家多一点机会,帮他们拓展将来的观众。

  应该演什么呢?香港看表演艺术的人比例很小, 700万人中大约只有100万人看表演艺术,主要是粤剧。很多人没看过粤剧,因为不熟悉、不习惯,不知道要看什么。我们就做一些短的演出,做一点容易明白的折子戏,台上有主持人,有年轻的新星演员在唱,选一些好听的曲调,再讲一讲香港粤剧的发展。

  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在香港演艺学院找了一个一比一大小的场地,制作了节目,请观众来看,连续三年,好多不同地方的观众,有行内的,有喜欢看戏的,有没看过戏的,请他们做了很多问卷。我们在问卷中问他们,你觉得怎么样?看完了会不会对粤剧更有认识?也会问多少票价可以接受,包括茶点,吃什么比较好,喝什么比较好,我们甚至问上半场喝茶、下半场喝广东凉茶好不好,很多观众会说我不敢喝,太凉了。我们把这些意见综合起来,所以茶馆剧场的概念其实是民众想的,不是我们想的。

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内景,中庭的木质古戏台和栽种的树木

  记者:我注意到戏曲中心的楼面不是完全合围的,在底层有几个出入口通向城市街道,在这样一个半开放的穹顶下还种了一些树。

  钟珍珍:我们是希望这里成为一个休闲放松的场所,在设计图上就有这些树的位置。香港人的生活实在太紧张了,来到这里应该悠闲一些,看戏本来也是一种享受。设计者画了种树的地方,负责园林规划的工作人员选了细叶榕,这种树比较好养,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生存,在树的上方有专门的灯,让一些被穹顶遮住的树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靠近几个出口的树会好一些,因为有自然光照射,目前我们也在观察它们。

  记者:中庭的木质古戏台是做什么用的?

  钟珍珍:那里是用于展览的,我觉得这个部分一定要有。如果我是一个不懂戏曲的人,觉得戏曲中心里应该有什么?它是中心,关于戏曲的各种东西应该都能找到,普通人都会这样想。中庭有这样一个地方,我们就把它做成古戏台的样子,把戏曲中心建好之前拍的那些照片展览一下,其中有很多工人建筑的照片。

  我们认为应该把戏曲中心建筑的历史拍下来,每天去拍一张照片并不难,但只拍建筑本身没有意思,我们就去找一些前辈,跟戏曲有关系的人,让他们来拍,这里不停地在变化,我们一直在找这样的拍摄者,拍了三年,找了200多个拍摄者,有的还在演戏,有的不再演戏了,还有戏曲中心附近的邻居,我们甚至请到一些90多岁的老前辈,去接他们过来拍,内地的艺术家像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先生路过香港的时候,也请他来拍过。这些照片陆续会展出。

  记者:戏曲中心的英文译称为什么选择用Xiqu这个词?

  钟珍珍:要站在国际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好像琵琶(Pipa)、功夫(Kungfu)也是拼音,又好像日本的歌舞伎(Kabuki),它们已经是专有名词。如果英文的粤剧译作Cantonese Opera,就没有把粤剧作为戏曲的特点讲得很清楚,我们不是Opera,戏曲译作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也没有讲清楚,所以我们坚持用了Xiqu。很多人会有质疑,因为人们在香港说粤语,而我们用的是汉语普通话拼音。我们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戏曲中心也是面向中国观众的, Xiqu这个词读出来,大陆也懂,台湾也懂,如果译称选择用粤语发音,可能中国大部分观众都不知道是什么。

  记者:对于很多内地观众来说,家乡戏、地方戏是他们的文化乡愁,粤剧对于香港观众来说是怎样的存在?

  钟珍珍:在香港,粤剧在表演艺术中是最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门类,它跟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就好像年轻人听流行音乐一样。不同年纪会有不同的选择,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流行音乐,到了一定年纪,就开始欣赏戏曲的词和音乐,会发现它的美。可以说粤剧跟我们一直在一起,比如春节的演出都会用到这些音乐,今天戏曲中心在中庭的展示活动中演奏了《妆台秋思》 ,它就是粤剧《帝女花》的主题音乐,大家都会唱,所以一听就可以跟着唱。

  现在环境不同了,很多人用手机,不像以前要听收音机、广播,好像那时候粤剧、南音更流行一些,但其实很多年轻人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吸引了更多不同年龄的观众,不再只是40岁以上或者退休以后的人才听粤剧。戏曲中心的茶馆剧场有一位演员是大学讲师,讲中国文化的,她很年轻,很喜欢演戏,她的学生都来看她演戏。

  记者:在内地,戏曲和年轻人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戏曲进校园” ,戏曲中心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

  钟珍珍:香港回归之后,政府对传统艺术都加强了支持,戏曲方面主要是八和会馆和香港演艺学院来推动。八和会馆已经有接近100年的历史,它是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广州八和会馆的分馆。八和会馆是最早在香港推广粤剧的,现在他们办了很多兴趣班,人们课余、工余可以学粤剧,他们会进校园。香港演艺学院有戏曲系,也有一部分节目去学校展示。还有很多民间班社都送戏去校园,政府会从不同角度支持,给予补助,让他们去校园推广。

  戏曲中心的主要方式是以这个平台来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受一下戏曲艺术的氛围。茶馆剧场每个星期都有教育场,会请不同学校的学生来看教育场的演出,在中庭也有一些音乐节目,还有很多免费的讲座、讲堂,吸引附近的居民,慢慢可以培养出兴趣。我们会挑特别的、有趣味性的题目,请学者来讲一下,不是讲中国戏曲概论,普通人不喜欢听,而是比如讲一讲粤剧剧本里的理想丈夫,比较不同剧本,看一下谁是理想丈夫,讲一讲李小龙跟戏曲有什么关系等等。我们也有戏曲电影放映。还有工作坊,和其他艺术门类结合的,比如手工艺,用纸制作盔头,一个家庭可以一起玩,在工作坊里做一些跟戏曲有关的小手工,从中就会多一些认识。

  记者:香港观众对其他剧种了解得多吗?

  钟珍珍:昆曲、京剧、越剧,了解的人比较多,其他剧种因为来演出的艺术家、团体比较少,所以了解得不多。常来香港演出的有裴艳玲、尚长荣、王佩瑜、茅威涛这些艺术家,他们在香港有粉丝。我们邀请过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来香港做讲座,她示范了一点川剧的唱腔和身段,大家很喜欢,于是发现川剧也可以演一下,今年11月,我们将邀请重庆川剧院来演出《李亚仙》 。未来很多地方剧种都可以找机会请来演出,给香港观众开一开眼界,我们有一个责任,就是帮助各个剧种向全世界推广。

扫一扫浏览文图及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