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纪录电影《三变 山变》
聚焦精准扶贫背后的深刻性与真实性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彭兰玉执导的《三变  山变》以改革开放40年为背景,历时一年半时间进行跟踪采访拍摄,用纪录电影的方式展示了贵州六盘水市各级党委政府以责任、担当和勇气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开启脱贫攻坚之旅的过程,真实再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三变”改革探索中的鲜活故事,记录了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着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日前于京举办的《三变山变》专家观摩研讨会上,仲呈祥、张思涛、饶曙光、窦春起、赵卫防、索亚斌、高小立、左衡、张晋锋等业界专家学者就影片的现实意义、拍摄手法等话题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 《三变  山变》敏锐地发现、挖掘、描写了现实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让观众对“三变”政策以及当代农村发展有了较为准确的认知。影片做到了形象与思想的统一,通过对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采访与追踪,展现出贵州六盘水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奋斗、新创造,是一部展示大美贵州的风光片、农村百姓发家致富的励志片、改革创新的形象宣传片、当下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纪录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 《三变  山变》较为准确地表现了六盘水市创造“三变”政策的经验、精准扶贫的概况和进程,让观众理解了什么是“三变” 。他认为,纪录片应该以纪实思维为主导,并辅之以审美思维,两者的深度结合能够提升影片的历史品位与美学品位,从而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要有对历史事件进程准确的、真实的展示,更需要再现活跃在这些历史事件当中、决定着历史发展走向的人的精神风貌,这既需要事件的铺叙,更需要创作者独具慧眼的审美发现。 ”仲呈祥表示,“ 《三变  山变》注意到了表现对象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但同时,还需要注意在艺术呈现的形态上进行更加独到的思想发现和细节发现。 ”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认为, 《三变  山变》做到了宏大与微观、纪实美学与戏剧美学的结合,通过6个人物的命运来表现时代、展现农村发展,也探讨了改革到了关键点之后,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他表示,时下很多纪录电影都有摆拍的部分,如何将纪实性与戏剧性相结合、各自所占比是多少,需要根据具体的题材来确定。“ 《三变  山变》以纪实为主导,在遵循纪实美学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摆拍,实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赵卫防说。

  据了解, 1月11日至2月28日,山东青岛市民会率先通过移动电影院观看到《三变  山变》 ,这也是移动电影院分区、分众发行的一次创新性尝试与落地。同时,影片也将于近期全国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