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师造化境匠心独行
栏目:画者
作者:林木  来源:中国艺术报

背茶的妇女(独版木刻)  徐匡

  提到徐匡,美术界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从1979年恢复全国美展开始,他就获得了五年一届、最具权威性的全国美展之第五届、第十届版画类别的最高奖,第六届全国美展版画银奖,这还不包括这段时期中的如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金奖、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金奖( 《洁白的哈达》 1984年)等一系列高级别奖项。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之后,徐匡没再参展,他希望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

  始终执着于生活、执着于生活的情感体验,是徐匡艺术鲜活感人的根本原因。数十年如一日深入藏地牧区,那些开满鲜花的草甸,蓝天白云,雪山溪流,美丽的藏族姑娘,剽悍的藏族汉子,雪域高原上种种雄浑、崇高与壮美构成徐匡艺术的主题。执着于生活,还使徐匡的作品呈现出一种难得的新中国艺术审美的演变史性质。在上世纪50到60年代,徐匡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今天年轻人已不具备也难以理解的革命激情与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充满着激情年代的真实,那种豪气、自信、理想与激情。改革开放后,徐匡的情感世界更向多向性与丰富性发展,其细腻的情感之花借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全方位绽放,成为这个开放时代中国人情感世界愈发灿烂的见证。

  徐匡走的是现实主义的道路。他一直坚持到生活中去搜集形象资料,他的速写画得极好。他用速写记录自己的现场感受,记录能触发自己感受的细节,也记录在现场才能体悟的形式特征;从速写得到的感受,又被他进一步升华成较为严谨而完整的素描稿。在素描稿上,他在速写中捕捉到的各种主客观及形式要素已经有机地组织进他的情感意象之中。他的每一幅素描稿灵动而完整,俨然一幅完美的作品。

  徐匡在木板上完成素描稿后,即直接以刀刻制,光影明暗,质感、量感、空间感,通通以刀为之,一次成形,毋须再由素描稿处理成刀法基本成形的黑白木刻稿,这是徐匡的绝活。凭素描稿而直接起刀入手,徐匡的刀法自由随意:或细或粗,或深或浅,或光或毛,或刻或留,或顺向取势,或逆向着刀,有的一刀之中有宽有窄,有的则光糙兼之直曲兼有……一切可谓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其刀法线型结构亦成组成团,或疏或密,或斜或直,或排列严整,或错落有致,把对象之光影黑白过渡灰色,尽用各种类型的刀法及刀刻之痕,传达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更令人叫绝的是,作为版画家的徐匡,以原版木刻的崭新样式,把传统印制版画的形式意趣发展到木刻艺术在形式和材质表现上的极致。徐匡多年来对本来属于版画制作过程之一的木板刻制直接效果发生了兴趣。原版木刻把此前仅仅作为拓印基础的原版直接当成了作品,把此前被印制版画掩盖或至少削弱了的木刻的“木”味、“刻”制感及“刀味”在木板上作了直截了当的直观呈现。这样,原版的木头材质感呈现出来了,连同它的原木的形态、质感、木纹肌理、木质本色,乃至木材的厚度、原生态般的树皮、疤纹节理,通通成为原版木刻艺术的构成因素。版画艺术的刻工和刀味在这种木质原版状态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徐匡通过独幅原版木刻如此特殊的表现,使版画这种常见的复制型印制型艺术,在放弃印制环节后,匠心独具地呈现出与中国画、油画、雕塑同样的在材质感、表现性和不可复制性上的特质。从这个角度,徐匡对原版木刻这种崭新样式的成功开拓,为版画艺术开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全新样式,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版画史来说,意义当然更为重大。

  徐匡艺术给人的启示太多太多。他的低调,他的安静,他的投入,他对生活与艺术的热情,他对自己艺术强大的自信,在这个被浮躁、炒作、苍白和无病呻吟充斥的当代画坛,显得那样的另类与格格不入。但是,徐匡艺术的天才表现,版画技艺上卓绝的创造,原版木刻的全新开拓,连同无数观众的感动与震撼,却为中国乃至世界当代版画树起一根难以超越的标杆,显示出来自生活出自真诚的现实主义艺术无限的生命之力。

  (作者为著名美术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