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生活 表现时代
——我对具象写实油画的选择和思考
栏目:新力量
作者:刘文沫  来源:中国艺术报

温暖的阳光(布面油画)  刘文沫

  2017年,我从清华美院硕士毕业,当时的我并没有急于寻找工作,而是全身心投入绘画创作,以职业画家的状态生活、画画,希望能在纯粹的艺术领域有所成就。而今,作为新文艺群体的一员,我深感:长期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艺术家就像缺水的植物必定会慢慢干涸,作为年轻一代更应积极主动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命运,只有将艺术创作的个人感受和国家社会的脉动相结合的作品才会具有深度和共鸣。近年来,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组织的展览与实践活动,从通知、组织、布展到创作都给予我们年轻一代方方面面的关注、支持和保障。我们应充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让火热的生活、壮美的自然为创作注入活力,创作出真正反映时代、服务于广大人民、有品格有温度的艺术精品。

  从生活当中获取素材,融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选择一种恰当的表现方式构建一个画面,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都各有选择、各有偏重。我的绘画偏重的方向是用具象写实的绘画语言表现那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也最感人的瞬间,意图放大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瞬间以揭示其背后的人情、人性和时代风貌。一路探索走来, 2016年我的作品《夜曲》入选吴冠中全国油画艺术展, 2017年的作品《异乡人》入选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 2018年的作品《似水年华》入选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从最初被写实绘画的精致逼真所吸引,到四川美院本科阶段对写实技巧的系统学习,再到清华美院研究生阶段对写实绘画中抽象元素的探索,现在的我越发坚定了现实主义绘画道路。

  现实主义创作主张“以准确而详尽”的形式关注当代社会生活、描绘社会风貌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提倡画家走出画室、体察人间疾苦。这既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人生体验。每个人都应该去思考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作为关注现实的画家,这更是躲不开的问题。对于画家来说,不仅要将火热的社会生活当做创作素材的来源,还需要更多地思考“画家”这一职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行的如“向人民汇报”这样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提醒着我们这一代青年画家要关注当下、关注人民,鼓舞着我们自觉将个人投身到历史的洪流中去。我参加了2018年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举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获益良多,对艺术和生活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这次“深扎”活动期间,我们走访了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下属的不同村镇,对当地的文化历史、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地质地貌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无论是月山村为数众多的优美廊桥、蕉坑村极具特色的橙红色老宅还是山头洋村黑灰色的塌陷屋顶,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优美的自然环境是这里得天独厚的优势,漫长的岁月又赋予这些古老的村庄历久弥新的耐看色彩。在月山村廊桥下写生的经历尤其难忘,持续清脆的雨声像一曲温婉的轻音乐,眼前的江南小镇更像极了米芾父子笔下的“米氏云山” ,烟雨迷蒙、似真似幻,透着一种完全不同于气势雄浑的北方山水的含蓄空灵之美,令人心醉。这种情景交融的真切体验对画家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激发表达的欲望,提升心、眼、手的协调能力,锻炼画家对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的概括归纳能力。坐在画室中是很难产生对“此情此景”的真切感受的。而这也让我更加理解了深入生活的重要:创作情感饱满的作品需要深入生活,创作属于时代的精品需要深入生活,这也正是“深扎”活动的意义所在。活动期间,同行的老师们用不同的画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的审美角度展现了庆元之美,老师们的作品也让我学习到如何在画面中更好地概括、归纳和表达,以追求情、景、意的完美融合,“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今天,我们正身处飞速变化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图像的获得和信息的获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便捷,这为创作带来了巨大便利,但网络素材毕竟是二手的,作为画家的原始材料依附于他人的整理,容易使作品空洞、缺乏情感和生命力。久而久之,其水平会长期停留在一个自以为“安全”的舒适区,实则再难进步,作品最终也会走向平庸。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风格各异,但无论具象、抽象,都无法依靠凭空想象完成。无论作品的外在面貌差异多大,深入生活都是其内在核心。中国从吴道子、范宽到石涛、齐白石,西方从乔托、伦勃朗到库尔贝、弗洛伊德,东西方大师的优秀作品都深刻、生动地表现着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诚如我的导师郑艺生前所说:“不管风格如何,只要在下足苦功的前提下,有了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有了充沛丰满的感情交融,有了亲近大地的匍匐与谛听,我们所创作的作品定能走出空洞、走出局限,充满真情、充满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