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情怀
——从刘斯奋的意境追求谈花鸟画的新表达
栏目:画者
作者:翁敏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春深绿静觉呢喃(纸本水墨) 刘斯奋

  中国花鸟画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不乏名家佳作,尤以写意花鸟画最能体现文人画的精神与成就。陈淳、徐渭、郑燮、八大、吴昌硕、齐白石,迥异的性情趣味呈现出不同的意境之美。至近代,在徐蒋美术教育体系的影响下,“中西融合” 、求新求变成为大多数画家的选择。然而过于强调笔墨的表象和追求现代构成与技法制作之新,导致大多数花鸟作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削弱了花鸟画应有的境界品位和深邃的艺术魅力。

  花鸟画该何去何从?刘斯奋近年来新创作的花鸟画传达了一种可能性。他所创作的“意境花鸟” ,线条变化丰富,意境清新逸趣,富含诗意,呈现出一种才情趣味和人文观照的和谐共生,还有对人生自然自我的深刻体悟。

  品刘斯奋笔下的花鸟,就像在读一首意蕴悠深的诗。画中花卉柔中蕴刚,摇曳多姿,鸟鱼虫兽灵动鲜活,生机盎然,呈现出一种饱含诗意的新意境。作品《一鸟无言对夕阳》中,厚实的坡石与繁密的掌形枝叶,托起几朵怒放的菊花。一鸦立于藩篱之上,扭头向西。夕阳并未出现,却让人感觉到黄昏的寂静,颇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韵味。 《共舞》描绘山野一角,春花静开,溪水深流,鸟雀对舞,那是“花蕊冒香气,鸟雀舞翩跹”吧!而他笔下的青蛙,更充满生机和灵气。 《窥香》中山花摇曳,蝴蝶飞舞,似有清香拂面而来。竹子上栖息一蛙,虎视眈眈,做欲扑状,大有“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气势。 《一秋清趣》是漫步在“草色户庭间”的蛙,配上自作诗句“一秋清趣何人见,雨停瓜熟小园东” ,一派田园怡然之风。还有荡涤在花枝之间、享受秋千之乐,那是感慨“举头春已入千家”的《鸣蛙》 。

  中国艺术史历来有诗画同源一说。文人画“宗师”苏轼就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一说。古典诗词在意蕴方面与花鸟画的意境是非常契合的。刘斯奋幼年便饱读诗书,大半生跨界穿行于诗词、文学、书画、学术、行政等领域,成就赫赫,其深厚的古典文化和诗词积累,成为他以“文化立命”的最大养分。他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门柳》从古典诗词汲取养分,呈现出浓厚的诗意和浓厚传统文化的意蕴,让小说别具一格,一版再版。花甲之年,他捡拾起少时的梦想,把创作重点转向了绘画,很快便展现了充满文人气息的独特个人风格。其大写意现代人物画形简神聚,寥寥数笔,即成写真,又保留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格调。山水画将传统文人视觉的点景抒怀递升至一种现代视觉的宏观格局,展现一种纵览山河、笔走龙蛇的潇洒气度。现今他的花鸟画也充分发挥了这方面的积累和优势,其“意境花鸟”写出诗意,画出意境,有强烈的个人面目。刘斯奋坦言,长期不画花鸟的原因,因为找不到好的表达方式。后来人物山水画多了,也有点疲了,需要一点新挑战和新动力,来刺激新的创作欲望。花鸟画讲究技法、讲究笔墨,也讲究意境意趣,而今人开拓得不够,所以他尝试在这里寻找一些新的突破。

  深厚的学养,广博的见闻,对传统文化长期的浸淫和领悟,使刘斯奋的笔墨呈现出一种诗意情怀的品质,一种超逸清新的境界。这既与现在花鸟画家拉开了距离,又对传统有所前进和拓展,具有很大的探索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