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绘画:画笔下的“海洋天堂”
栏目:视点
作者:于向志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的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发展,至宋元时期达到高峰,出现了展子虔、王维、荆浩、关仝、范宽、米芾、王希孟、赵伯驹等名家,设色山水、水墨山水、泼墨山水、青绿山水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互相辉耀,产生大批经典力作。然而,关于海洋的绘画,在历史上却非常少见,南宋画家马远以水为表现对象,创作《水图》描写了十二种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江河湖海等各种状态的水势,或滔滔黄河之水,或长江之万顷,或洞庭之潋滟,或秋水之渺渺,用抽象的线条表现水之动静;之后元代王蒙创作的《丹山瀛海图》 、清代袁江的《海屋沾筹图》一定程度均受其影响,这是流传在世为数不多的古人表现海洋的绘画作品。

  而西方美术与之不同,早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地中海的一些岛国上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海洋的绘画。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家们也喜欢以与海洋有关的神话传说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18世纪后,西方画家创作了大量海洋主题绘画,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海洋。这些作品传入中国后,以海洋为主题的绘画逐渐在中国发展开来。

  海洋文化和海洋艺术孕育的海洋绘画

  谈到海洋绘画,不得不先提到海洋文化和海洋艺术。改革开放的初期,海洋艺术的内容多数是以海为主题,艺术家的目的是为了直接表现改革开放大潮澎湃汹涌,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豪情壮志。通过对海的描绘,直接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具有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鼓舞力,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腾飞,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共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引领下,海洋文化意识逐渐在中国觉醒,不论在文化、经济还是军事领域,海洋都已经成为国人最为关注的区域,美术界也不例外。海洋文化随之发展起来,与海洋相关的文化艺术门类与种类不断扩大,以此丰富海洋文化,助推海洋经济发展。而当下,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更加多元、多样、多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当代的海洋艺术就是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画进作品中去,用其独特的画面感染力给民众以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鼓舞民众,激励民众,团结奋斗,如百川汇海,以海的气势奔向小康。

  可以说,海洋绘画作品在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凝聚奋斗力量的作用。在这其中,山东东部胶东半岛的海洋符号尤为突出。从荣成海草房的独特建筑外貌到民间传统手工剪纸,甚至追溯到明清时期的威海八景,都是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海洋艺术。威海的人、海、山等特色景观一直吸引着大量艺术家前来写生创作,其中环海路是威海写生资源最集中的地方。2014年,威海市的相关部门发现这一现象,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扶持和引导,决定在环海线建设中国特色的艺术小镇,以特色小镇的方式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并作为威海市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举措。艺术特色小镇的建成,带动着艺术界人士慕名而来,吸引着专业人士的聚集,打破了当地传统产业固有格局。渔民、渔船、海岛……这里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也为威海留住了最自然的风光,大量海洋绘画作品在这里应运而生。

  与海结缘,把家乡的海洋元素融入创作

  2010年,我顺利考入山东威海画院,成为一名专职画家。威海画院(原威海海洋画院)是在1988年由中国画家高泉负责筹备建立的,在他的带领下,威海海洋绘画艺术健康快速发展。之后的几十年间,海洋绘画团队不断壮大,威海本土画家凝心聚力,不断创作出具有威海文化地域特征的海洋系列绘画原创力作,提升着威海城市整体的影响力。可以说高泉的海洋绘画影响了不止一代人,我们年轻一代画家都深受其影响。最近几年,随着威海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国内一些大型展览上又涌现出大量威海画家创作的,以海洋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之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授汪明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油画”的概念,继而为建设海洋绘画的团队和品牌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这一概念的提出除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之外,也说明海洋绘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对于地处沿海地区的艺术院校来说不失为一种特色的优势资源。鉴于海洋绘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017年11月,“第二届国际海洋油画学术研讨会”在威海召开,来自法国、意大利、美国、俄罗斯、韩国的艺术家以及国内众多高校、艺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海洋油画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还对中国海洋油画在国际化语境下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有益的建议,此次会议的召开也是对威海打造国内首个油画小镇的支持和响应。

  而我与大海结缘,大学时期便已开始,我尝试着把家乡的海洋元素融入创作。因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回归,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是不断探索和研究心灵的世界,心灵的世界是要回归自然的。作为一个成长于沿海城市的画家,自然要回归到海洋绘画的探索之路上。

  在威海画院各位前辈、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我的艺术创作逐步走向成熟。毕业最初几年,我的创作基本都是直白的表现大海,认为海洋绘画就是海水与礁石碰撞出来的,这样的作品自然很难得到认可,因为太多的元素是浮在画面上的,没有真正领会到海洋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不只是我,很多海洋主题绘画也都直接将大海作为表现对象,这种创作思路客观上局限了海洋绘画领域更多表现的可能性。如何使创作真正融入海洋,是我海洋绘画探索之路上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经过多年在各级展览的摸爬滚打,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作品缺少灵魂,而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2014年,我创作了一幅反映传统渔牧作业的写实人物油画《海带工》 ,这幅作品入选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之后我便意识到创作之初要认真体会生活的重要性。回到出生的渔村,写生在祖辈经营过的老渔港,捡拾儿时的回忆。在这之后的创作里有时候只体现一个角落,一个造型,一个色块,我觉得这些都可以是海洋的符号。海洋绘画就应该涵盖与海洋相关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并非某一片蔚蓝的海水和澎湃的巨浪,用心去感受的就是属于海洋绘画的精彩。胶东渔家劳作与生活的场态、海草房建筑群、辛勤的渔家女、活跃的海港码头……这些我熟知的海洋元素,通过艺术的提炼与感情融入,正是内心的情感所向——对乡土人文的真挚热恋,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

  海洋绘画——表达传统文化和海洋精神的视觉载体

  海洋绘画经过几代艺术家的探索与锻造,逐步成为表达传统文化和海洋精神的视觉载体,更成为表现本土画家独特文化情怀的视觉语言。这几年我的创作在经历了约束与解放之后,逐渐寻找到一些自由与个性。

  2016年之后的创作中,我开始更多的考虑色彩,不拘泥于材料,无论油画还是水彩,单纯地用简单的符号、线条和色彩去创作。我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外界的感受,真正在我的感情里积淀出来精神的果实,我渐渐明白,艺术创作应该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用绘画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海洋天堂” 。

  在中国当代绘画里,专注于海洋绘画的群体并不大,把海洋绘画作为毕生事业上的追求的人更是少见,因为大家对海洋绘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远远不够。虽然从近些年国内影响力较大的一些展览不难看出,艺术家对海洋绘画的重视、对海洋文化的理解加深了,但海洋绘画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当今的海洋不管从文化、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更重要的是海洋文化也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们努力推涌着海洋绘画事业向前发展,海洋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也将为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开拓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