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感悟国宝背后蕴藏的文明
栏目:现场
作者:田青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了进一步拉近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把国宝更多的故事分享给青少年,暑假期间, 《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组联合全国多家博物馆推出“青少年走近国宝”主题活动,带领青少年聆听国宝的故事,感悟国宝背后蕴藏的文明。随着最后一站国家博物馆“青少年走近国宝”活动落幕,第二季《如果国宝会说话》也正式完美收官。

陶鹰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专职讲解员为小朋友讲解陶鹰鼎

  “作为一件非正式考古挖掘出土的国宝级文物,陶鹰鼎曾经被挖掘它的农民当做鸡食盆。别看它现在在博物馆地位很尊贵,当时它也曾经历了一段落魄的日子。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少年走近国宝”活动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王月前向小观众们分享了陶鹰鼎的“曲折身世” ,让小观众们津津乐道。

  近日,由央视纪录频道《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组和全国多家博物馆联合推出的“青少年走近国宝”活动的最后一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专家、讲解员带领部分少年儿童观众一起欣赏曾在《如果国宝会说话》播出过的近20件国宝,重温国宝被尘封的故事,感受美好中华。

  “陶,出于土,而练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历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变成神态各异的样子。 ”这段《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脍炙人口的陶鹰鼎介绍,在节目播出后广受观众称道。活动现场, 《陶鹰鼎》撰稿人王超首次揭秘了撰稿流程:“我们撰稿的程序大概是这样的,第一稿先由专业人员出一个学术稿给各个导演,各个导演再把它改成适合电视传播的文字样态。有的器物大家特别熟悉,就由导演直接成稿。 ”

  导演祝捷也分享了《陶鹰鼎》的幕后创作小“彩蛋” :“我们对每一件文物的解读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的信息,还有一部分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件文物器具。比如解说词中网友很熟悉的‘胖胖腿’ ,我身边有很多女性朋友,她们每天对于‘胖胖的’和‘腿短’都很焦虑。陶鹰鼎有这样的胖胖腿,对于大家就很治愈,通过这样的词也就跟大家有一个非常亲密的连接。 ”

  进入商周秦汉时期,被称为“古老的冰箱、古早的凉凉”曾侯乙冰鉴,记录商代人“无事不卜”“中国最早车祸现场”的甲骨文,以及汉代造型艺术代表的犀尊和说唱俑等文物,都让小朋友们热情高涨,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精致的造型更是调动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中国古代有犀牛吗”“历史书上说这些动物是丝绸之路和海上过来的”“对应的现实物种应该是苏门犀或者同属近亲,可惜中国已经没有本土犀牛了” ……早在《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片子播出后,网友们就在弹幕中发起热烈讨论。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部副研究馆员、策展人闫志解释说:“这件西汉时期的犀牛尊出土在陕西,在地理上属于北方地区。一万年前到今天,整个地球的气候是经历过很多变化的,从大冷期逐渐回暖。中国商王朝时期属于暖期,当时整个黄河流域的气候类似于今天的亚热带。我们知道商代晚期有犀牛生活在亚热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南部、包括河南、山东这样的地区。 ”

  用当代潮流的语言解读文物国宝,用科技手段让文物国宝“活”起来, 《如果国宝会说话》两季播出以来,观众在全新的观看体验中,被传统文化魅力所吸引。同时,对传统文化美好向往又激发广大青少年二次创作,给很多国宝赋予了现代化之魂,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介绍:“ 《如果国宝会说话》播出后,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博物馆参观热潮。据统计, 7月份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人数达到125万余人, 8月1日单日参观人数5 . 7万余人,均创历史新高,这些都与节目的播出有着重要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