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标杆
——评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
作者:薛晋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剧照

  由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 ,赢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传播力,再次掀起了文化类节目的新浪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文化创新的一支轻骑兵,节目将之前《中国诗词大会》 《朗读者》 《见字如面》积累的好口碑,一举推向了新高潮和新高峰,从而开创了文化节目传承创新的新局面。

  守正是创新的基础。今天,我们倡导传统文化的转换和发展,本质上是在守护中华文化的正脉根系,是在呼唤对传统文化“恢宏而光大之” 。对传统文化只守护不光大,可能就是一潭死水;只光大而不守护,便会无根无脉。 《经典咏流传》在顺势而为中积极探索,纵观几期节目的歌咏和吟唱内容,紧紧抓住传统文化的根脉和精髓而奋力创造。譬如,王力宏演唱的《三字经》 、陈力带来的《枉凝眉》 、赵照演绎的《声律启蒙》 、胡德夫慷慨悲歌的《乡愁四韵》以及黄绮珊注入生命情感的《定风波》 、“凤凰传奇”浪漫而激情的《将进酒》 ,皆令人陶醉其中。可以说,这些节目携带着一股正气和清风,节目内容传达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浩然之气,打通了华夏子孙共有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态度,唤起了人们对优秀文化资源的敬畏感和自豪感,彰显了一种当仁不让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给予了文化自卑和文化媚外者一次有力的还击。节目播出后,引起了亿万观众山呼海啸般的共鸣,尤其是赢得了年轻观众的芳心,再次证明了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给历史虚无主义或传统文化唱衰者泼了一瓢冷水。传统文化是当今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原点,也是出奇制胜的根基,离开民族文化血脉而盲目崇拜和照搬,是民族发展最为危险的信号。如此看来,站在新时代继往开来的格局审视,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价值。

  创新是守正的未来。我们常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文化是一渠流动的活水,文化发展史是一部变化和创新史,电视文化不只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实践创新活动,传统文化守正的归宿即是创新,它们是互为因果的存在关系。 《经典咏流传》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新。譬如,将吟唱者的生命情感注入传统文化之中,从而激活了传统经典内容。无论是黄绮珊演绎的《定风波》 、胡德夫演绎的《乡愁四韵》 ,还是支教老师和山区孩子同唱的小诗《苔》 ,都是将各自生命体验融进去再创作的美好乐章,他们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观念,按照电视文艺美的规律,将生活中碎片性的审美感悟重新组织,集中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形成了新的电视艺术形象,于是,我们觉得豁达乐观、向死而生的苏轼可亲可敬,满腹乡愁、无奈感伤的余光中就在眼前,寂寞孤独、豪情冲天的李白并不遥远,这正是观众和节目同悲戚、共欢乐的根本原因所在。

  又如,以现代流行音乐的技法和技巧演绎传统经典内容,用新的艺术形式撬动旧的文化内容。王力宏带来的《三字经》以及赵照演绎的《声律启蒙》非常典型,将现代和弦技法、西方的说唱艺术以及民族的鼓书节奏很好地融会贯通;“凤凰传奇”的《将进酒》 ,借助摇滚乐再现了李白的癫狂性情,很好地演绎了作者的放荡不羁与诗酒人生;欧宁安娜演唱的《送别》 ,实际上是中文词和西方曲联姻的中西合璧结晶体——这些节目听起来既有流行音乐的节奏和魅力,又有传统艺术的韵味和美感,年轻观众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荡然无存,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心理顿时烟消云散,继而萌生了新鲜感、好奇感和责任感,发现了一种诗意的文化或诗化的生活,具有妙不可言的感召力,只因现代的形式重塑了传统文化的内容魅力,这就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可见,没有绝对晦涩古板的文化内容,只是难以找到演绎内容的恰当形式。

  守正创新是根本出路。实际上,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获得如此高的掌声和赞美声,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告诉我们这是一次文化正本清源的成功创新尝试,也是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创造转换、创新发展的可能尝试,为我们改良传统文化魅力、改造传统文化内容、改革传统文化审美偏见,无疑起到了投石问路的示范和标杆作用。

  环顾文化发展史,文艺创造的正本清源和创新发展,不仅对于文化的传承很重要,而且对于文化的走出去也很关键。俗话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只有坚持守正创新的路子,我们才能巩固“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文化谱系,未来在全球文化竞争中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在交流和沟通中取得平等对话的权益,从而赢得参与国际新文化秩序建立的话语权,这应该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基础。就此而言,节目《经典咏流传》火爆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之举,偶然中可能蕴含着必然的文化发展趋势,既反映了国民呼唤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时代声音,又体现了中华文化不可遏抑的新时代复兴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