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照林半个世纪的“伟人情结”
栏目:画者
作者:王森正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星火燎原  朱照林

  安源纪念馆的正前方、萍乡学院高耸的楼阁间、虎形山公园黄海怀音乐广场的树丛里、萍乡中学的教学楼旁……一处处江西省萍乡市代表性建筑旁都矗立着精心雕刻的伟人形象雕塑作品,它们静立不言,在各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里,注视着时代变迁,讲述着革命过程中值得纪念的民族往事。

  而这些人物不同、规格不同、材质不同的雕塑作品都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国家一级美术师、雕塑家朱照林。56年,上百件雕塑作品,辗转广东、江苏、江西三省,他把一生的时间都灌注于伟人形象雕塑的创作中。从第一件毕业设计作品,到一系列主题性创作,再到近些年的自由发挥,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不断地探索、琢磨、研究,把对伟人的崇敬和追思凝聚在一件件动人的雕塑中,传递着革命精神。

  表达对伟人的崇敬与感怀

  1962年, 25岁的朱照林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毕业设计原本以“矿工三部曲”为题材,可为了更真实地表达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他最终选择以毛泽东肖像为题。经过漫长的创作,作品《青年毛泽东》完成后,不但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还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甚至登上了《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等多家报刊。外界的鼓励进一步坚定了朱照林塑造领袖人物形象的信念,由此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之路——他希望通过一件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作品,表达他的“伟人情结” 。

  “作为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人,我们对在中国革命、建设时期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解放、发展的伟人们有着无比的崇敬,他们的光辉形象也永久伫立在我们心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伟人们的形象不断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中,被不断地书写和塑造着,我很庆幸我是一个美术工作者,可以用我的雕塑来创作这些形象,歌颂这些伟大的英雄。 ”朱照林说。

  毛泽东等领袖和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他着重刻画的对象,特别是对毛主席各个时期形象的创作,成了他“主攻”的方向。从迈离韶关的《出乡关》到长沙时期的《湘江河畔》 ;从安源时期的《毛主席去安源》到秋收起义的《战地黄花分外香》 ;从井冈山时期的《峥嵘岁月》到长征时期的《万水千山只等闲》 ;从延安时期的《北国风光》 《延安春早》 ,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决战千里》 《乱云飞渡仍从容》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万岁》 ,到抗美援朝时期的《笑谈纸老虎》 ;从“文革”初期的《检阅红卫兵》到“文革”后期的《丰碑》 。这些作品围绕毛泽东一生的经历,仿佛构成了一部革命、建设时期的中国发展史。

  情感是艺术的本源,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创作者情感的投射和表达,雕塑也是如此。朱照林正是靠着自己对伟人们的崇敬和热爱,才能在50多年中坚持这条艺术道路。“做一件雕塑很不容易,从开始构想到最终完成甚至需要几个月时间。我对他们充满着崇敬和感怀,因此创作的过程也变成了享受的过程,我希望通过一座座雕像呈现出我心中的他们,表达我们这一代人对他们的感激。 ”他说。

  雕刻出英雄的精气神

  作为以立体形式呈现的塑造人物形象的造型艺术,雕塑在造像时有着特殊的要求,特别在用雕塑语言呈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时更是与其他美术门类不同。一方面,立体的形式和独特的材料需要作者对于每一个细节都把握精准,也需要让作品中的线、面、体各个部分都要互相配合得当;另一方面,雕塑作品中的人物无法通过环境来衬托和塑造,只有唯一的形象,这就要求创作者在人物本身下功夫,特别是通过其形体和神态来呈现人物的性格。而对于英雄人物的刻画,不仅要求把握其性格,更要呈现其非凡的气魄和风姿,把其“神”表现出来,这对于雕塑家来说颇有难度。

  在朱照林看来,雕塑在呈现上有着特殊的优势,“一是立体造型让人物形象更加具有真实感和丰富性,二是其在与周围的真实空间环境互相作用时,会产生一定的互动性效果,继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早年在创作时,受到部分苏联雕塑家的影响,我非常注重形似,但在之后的创作道路上,渐渐发现人物的灵性皆在其神上。因此,在刻画部分细节时,往往会有意识地不与原像完全相同,而是将其模糊化甚至按自己的思考进行改动,并把着力点都放在神态和某些对其性格、气质、情感的表现有益的细节中去。 ”他说。

  在高达5 . 2米的《情系安源》中,他以毛泽东1921年来安源宣传马克思主义为第一文本,把着力点放在整个形体和眼神的处理上。该雕像在处理上注重动态意向的表达,北风吹动的衣角配合从容摆动的四肢呈现出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而远眺的目光和安详的神态也呈现出他对这片山河的热爱,特别是聚焦的眼神突出表现了青年毛泽东革命的热情和信仰。在《刘少奇在安源》中,他注重眉宇的刻画,几条简单的线,配合有力的面,高度概括地塑造出人物性格的刚毅果敢,而稍稍弯起的右肘,微微握紧的手,更显示人物内心的波澜。

  “在创作这些伟人雕像时,我更加注重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呈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模仿照片。比如在创作毛主席系列作品时,我不仅尽力搜索有关历史影像、文字资料,也会根据某些民间故事,甚至是他的诗词把握他各个时期的思想,把这些融合起来,再加上个人的情感,继而形成既理性又有感性的理解。 ”朱照林解释说。在其创作的毛泽东系列中,以诗词为题的作品尤其引人注目, 《恰同学少年》 《北国风光》《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代天骄》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丛中笑》等都是以诗词为主题,通过他个人的感悟呈现毛泽东的形象,气韵生动,颇具神采。

  作为从事56年伟人题材雕塑创作的老艺术家,朱照林认为,在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上,那些卓越的伟人领袖们为我们民族树起了一座又一座精神丰碑,用雕塑的形式为他们塑像也是表达我们当代人对他们的崇敬和怀念的方式,也是我们与他们“对话”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