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更有一种震撼力
——王吉松笔下的周总理
栏目: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鞠躬尽瘁(油画) 1994年 王吉松

  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近期一幅油画作品刷屏微信朋友圈。画面中周总理消瘦憔悴,眼睛微闭,身体倚靠墙壁,右手的刮胡刀和左手垂落至地面的毛巾,呈自然放松状,与人们熟悉的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总理判若两人,一位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好总理形象刻画得更加真实而生动。作品名为《鞠躬尽瘁》 ,由军旅画家王吉松创作于1994年。

  王吉松自幼爱好画画, 1970年以绘画特长被特招入伍。这期间国家和部队组织的各种层次的美术作品展览,成了他一显身手的主阵地,并逐步成为部队的美术创作骨干。王吉松将个人情感和主题性创作完美结合,画风严谨精细,造型准确生动,倾心塑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领袖人物和军人形象。其代表作《毛泽东会见希思》 《将军与孤女》《出征》等,多次参加第八、九届全国美展、首届中国艺术大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美展等全国重要展览。

  对细节极致追求

  “创作《鞠躬尽瘁》的起因是1993年8月,我在部队图书馆发现了权延赤著的《生活中的领袖们》 ,其中有一段描写周总理生活的片段深深地打动了我。 ”王吉松回忆。周总理在查出身患癌症后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临接见外宾前已经三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在盥洗室盥洗的空当竟靠着镜子墙边睡着了。“当时我反复看着这段描写只是感动,并未联想到创作,之后这个情节始终在我脑海里翻腾,挥之不去。‘倾斜’ !我似乎抓到了什么东西,开始在速写本上反复画着草稿。这期间我也曾停下来为这种激情降温,主要考虑这种表现形式是否适当。但生活是多面的,有时侧面比正面更有震撼力,这是我坚持画下来的原因之一。 ”

  为真实再现当时的情境,王吉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当时部队有人看到我的画稿很感动,帮我联系到中南海西华厅去看看总理的故居,经特批后成行,我用素描画下了总理卫生间的背景。 ”王吉松说。在查阅周总理大量图片的基础上,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王吉松创作完成这幅作品。

  作品采取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细微表情;左侧主灯光由上而下确定了整个画面的暖色调,补光略偏冷,形成微妙的冷暖对比,使人物显得更加立体;总理面朝观众是整个画面的中心,辅以右手的刮胡刀和左手垂落至地面的毛巾,形成自然放松的状态,在背景的衬托下清晰地交代了此时此刻周总理所处的环境特点,从而展现出独特的画面效果。在面部表情的刻画上以消瘦坚毅为面部特征,微闭的双眼、微锁的眉头和紧抿的嘴唇,向人们呈现出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总理形象。对对象的深入了解、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人物的深刻情感,使得这幅作品能够打动人心,并于当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这三点也始终贯穿于王吉松几十年的创作生涯。

  克制,让内涵得以升华

  感动,是王吉松谈到自己的创作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这种感动缘于数十年来他多次跟随部队深入生活,甚至陷入危险。但他认为,创作源于生活,情感产生艺术,“深入生活是画家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途径” 。油画《项链》就是王吉松1986年从老山前线体验生活后,创作的一幅令人震撼的佳作。

  当时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战争的后期,王吉松随部队慰问团赴云南边防前线老山、扣林山等前沿阵地体验生活。王吉松清晰地记得:“当时天气闷热,在老山主峰山口时还偶尔能听到敌我双方的冷枪冷炮声,最近的落弹点离我们仅六七十米。 ”这让他终生难忘!“在战壕里,一位老兵斜挎着冲锋枪,头戴钢盔身着白色背心和绿色军裤风尘仆仆地向我走来。我与他作了简单的交谈,然而让我惊奇的是他的脖子上竟戴有一条细小的心形项链,那个年代在部队这是不允许的。我问这是谁送的?他说是女朋友。 ”特殊环境的特别印象让王吉松久久不能忘怀,“他们的精神感染了我,我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 ”回来后翻看画报时,一位前沿阵地的战士脖颈上挂着两颗手雷,右手持枪躬身前行的照片,猛然间打开了他的思路,于是有了《项链》 。

  汗水浸泡的皮肤,沾满硝烟和泥污的白色背心,缠绕纱布的伤臂,令人窒息的战争环境,战士的坚毅面部被隐藏在头盔的阴影里,神情神圣而庄严,一缕光源从战壕的上方投射到他的胸前,突显了脖颈上戴着的两条项链:一条是情物,一条是手雷;一条代表小家,一条代表大家。而手雷挂在脖子上的意义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沉重——一旦遇敌被包围和偷袭,随手引爆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做俘虏!

  和平年代,现代化的军旅生活对军事题材绘画提出了新的挑战,王吉松对此比较淡定,他认为,无论是历史画创作还是人物肖像画,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认真收集、阅读文史资料,深入实地体验生活,抓住事件的本质,就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他的作品往往构思独特,主题鲜明,立意深刻,人物形象刻画传神,突显作品的艺术张力。抗洪题材作品《万家灯火》就是这一时期的成功作品,参加了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建国50周年全军美展优秀作品奖。

  《万家灯火》是对1998年部队官兵抗洪精神的集中体现。“98抗洪前夕,我随部队采风,到江西九江大桥旁的江岸大堤上写生,当时风平浪静一片祥和景象。采风返回北京不久,长江流域就发生特大洪水。 ” 《万家灯火》的创作没有局限于抗洪某个图片或某个事件的狭小空间,而是从宏观上对抗洪一线的官兵进行了艺术化的重组,在静态中透露出情感的深沉和责任重大,从而体现了当代军人的可贵品质。值得注意的是,王吉松并没有过多地渲染官兵驻守堤坝疲惫不堪的场景,而是将光线聚焦在目视远方、坐在防洪堤坝上休息的军人身上,突出军人的使命与担当。这种克制的手法也许更能体现军旅画家的不同,毕竟如王吉松所说:“军旅画家就是要用手中的画笔去讴歌部队的战斗精神,用感人的作品去鼓舞部队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为官兵提供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