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文化业态的实验
——点赞广东省民营美术馆协作方阵
栏目:视点
作者:赵兴  来源:中国艺术报

扎西与卓玛(布面油画)  李节平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从1991年正式开放的炎黄艺术馆算起,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已经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其中的民营美术馆也是浮浮沉沉,但其面临的核心问题却没有太大的改变。相对于公立美术馆而言,民营美术馆在享受着收藏、策划、展览的自由度的同时,也面临着政策、资金、学术和影响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政策的相对滞后,导致民营美术馆自身的造血功能和资金链极端脆弱,进而影响到其收藏、展览的质量,学术性与影响力自然也难以保证。

  但民营美术馆群体经过这二十余年的发展,事实上又已经成为我国文化机构里重要的一环,近几年也涌现出越来越多各具特色的新馆,成为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需要民营美术馆,民营美术馆又该如何在履行美术馆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健康发展下去?这是摆在每一个民营美术馆经营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从民营美术馆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意见。民营美术馆在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保护文物、传承文化遗产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民营美术馆的出路不在于等政策,而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

  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东省民营美术馆协作方阵第一回展”不仅仅是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的一个重要展览,更是新时代以“互联网+”的新思维探索民营美术馆“新型文化业态”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显示,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550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6 . 0 %,高居文化及相关产业行业的榜首,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以“互联网+”的思维,将十二家民营美术馆的馆藏精品统合在一起,并不是馆藏的简单拼合。民营美术馆体量不一,收藏各异,虽各具特色,却也难以做到大型公立美术馆的面面俱到。而此次的民营美术馆协作方阵汇聚了广东各地的12家美术馆,既有广州的广东南岸至尚美术馆、 53美术馆、宝珍堂艺术馆、 E 5艺术馆、广东南国美术馆、小洲艺术馆,也有深圳的庭玉美术馆,东莞的泽森美术馆,汕头的广东省岭东美术馆,清远的景源美术馆,肇庆的阳光美术馆以及佛山的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这样的盛会打破了民营美术馆各自为营的格局,突破了每个馆的影响辐射范围,彰显出网络化生存的态势,为将来进一步的沟通合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开端。这样的协作方阵无论是从民营美术馆运作实践上的探索还是从新型文化业态的实验上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而展出作品囊括了国画、油画、雕塑等诸多品类,将许钦松、梁江、黄泽森、陈湘波、萧晖荣、李邦耀、何岸、刘宗汉、姜甲夫、李节平、李若晴、王梁益等名家的作品汇聚一堂,各馆集中优势,突出精品,于观众而言可谓幸甚,于各馆而言又是展现自身实力的一次华丽亮相,可以说是合作共赢的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