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蹭”到“被蹭”
——小记齐白石参与的展览
栏目:往事
作者:马明宸  来源:中国艺术报

齐白石先生小像  马明宸

  齐白石先生是从旧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大艺术家,民国以前他的身份属于文人画家的范畴,后来到北京他以京华画师的身份卖画为生,也就是说,齐白石学习以及从事绘画职业的方式都是属于中国传统形态的。中国古代的文人写字画画首先是自娱,其次才是传播与出售,展览则是从西方引进的传播方式,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所以参展和办展对于齐白石这样的传统画家来说也经历了一个过程。齐白石从参与群展到举办个人专题艺术展览也颇经历了一番曲折,其中几次展览还不乏一些戏剧色彩。

  齐白石第一次参加展览是在1922年,初到京华,齐白石当时的画名还不甚显著,在琉璃厂南纸铺挂出润格以卖画为生,这时在京城久负盛名的陈师曾慧眼识英,发现了他的艺术,便亲往齐白石寄寓的法源寺拜访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其后齐白石经常到陈师曾的书斋“槐堂”谈画论世。陈师曾家学渊源、书画功底深厚又学贯东西,对于20世纪初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持有独到的见解。他给齐白石的艺术提出了一些建议,力劝齐白石进行艺术“变法” ,这才有了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

  1922年春,陈师曾的两位日本画友致函请他带作品去日本东京府厅工艺馆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 ,陈师曾也请齐白石画了几幅一并带往。结果齐白石的绘画在日本获得了良好的反响,被日本人以高价抢购,还有观展的法国人也选了齐白石的作品加入巴黎艺术展览会,日本方面还想拍摄齐白石的纪录片,计划在东京艺术院放映。这种国际反响反馈到国内,齐白石始料未及,兴奋之余他作诗以记其事。

  日本参展高价抢购的消息在国内不胫而走,齐白石的画名才在京华逐渐打开影响,其后带着各种各样动机的、国内国外的、高雅的和低俗的卖画人才多了起来。所以陈师曾称日本为齐白石的“发祥之地” ,这次参展是齐白石画名成就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中国当时政治经济以及其它诸方面都被动地逐西方后尘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艺术却另当别论,尤其是齐白石的艺术能够在国际画坛展出并令世人为之一震,这证明了在文化层面,中国画艺术并不落后,也毫不逊色。齐白石大大彰显了民族艺术的风采,增强了中国画的国际影响力,无疑也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展览会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接受方式逐渐在国内画界流传并且风靡一时,齐白石先后参加了1929年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和1931年由胡佩衡和金潜庵联合发起组织的“古今书画赈灾展览会” 。1946年国民党宣传部长张道藩以“中华全国美术会”的名义在南京为齐白石和溥心畬两位北方画界巨擘举办展览,并邀请二人一同亲临前往,后来又到上海巡展。应该说这是民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文化活动,也是齐白石一个重要、具有专题性的展览。

  但这其中却隐藏着多重的政治动机。当时正值蒋介石六十岁生日,所以南京方面的报纸便称这次展览为“祝寿画展” ,称这次活动的实质是文化高官为国家元首祝寿而举办的助兴活动。活动期间,张道藩还大张旗鼓地拜齐白石为师,邀请名流大摆筵席,媒体也大肆炒作、喧嚣一时。这个时期齐白石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张道藩此举并不仅仅是为学画,更是为了借助齐白石在文化界的影响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画展背后隐含的更多政治色彩,让齐白石对于这次南行是消极的。他展出的200多幅作品全部卖出;因为物价飞涨和纸币贬值,卖画所得的数捆“法币”虽数量可观,但回北平后却连十袋面粉也买不到,名乎利乎,让齐白石对于此次展览哭笑不得。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在社会上已久负盛名,国家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他也参与了很多社会公益展览活动,主要是由国家文化机构为他举办展览。1954年,东北博物馆在沈阳举办“齐白石画展” ,展方诚邀他亲往参加,但是此时他已九十多岁高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亲往参加,但是他雅兴不减,破例画了长达四米的巨幅《折枝花卉卷》 ,寄往助兴,并致信感谢举办方:“白石老年身逢盛世,以衰老畏远行,不能躬与其盛。 ”同年4月,中国美协又在故宫博物院承乾宫举办了“齐白石绘画展览会” ,展出作品121件,这次展览规格很高,社会影响也很大。

  1957年齐白石逝世, 1958年元旦文化部联合中国美协在北京展览馆文化馆举办了“齐白石遗作展览会” ,共展出齐白石1883年至1957年之间的画作584件,此外还有部分画稿手札共计306件,展览同期,中国美协还召开了几次座谈会。新中国时期的这些展览在新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推出,工农兵商学各阶层观者云集,盛况空前,这是新社会对于齐白石艺术的认可,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国传统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