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卷时已动情
——品读《笔墨情缘》
栏目:书论
作者:崔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启功作品

  凡读好书皆有感而发,当在读书之后,故曰读后感,这早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我拿到乔仁和编著的《笔墨情缘》时,还未开封,心已怦怦而动,只觉得清风乍到花先放,未开卷时已动情。

  乔仁和长我一岁,我尊之为兄,相交二十年来,我与他情同手足,堪称莫逆。他曾经在中国书协做过十年的办公室主任,是三届中国书协主席即启功、邵宇、沈鹏的得力助手。乔仁和在中国书协的十年广交朋友,从上至下没有不称道的。换言之,在书法界从主席、理事、会员到广大爱好者,都是他的朋友。

  离开中国书协后,乔仁和的书友更是有增无减。因此,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几年前聘任他为副秘书长,在去年的换届会上,他又以全票当选为副会长,其威信、人缘由此可见一斑。

  这样一位知名人士,朋友这般众多,那么他收藏的书法精品必然全而精。正是有了这种想法,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包封,来浏览一番。

  开卷之后,足令我大吃一惊。多,固然;精,理当。然而与我想象中的书法集不同,这是一卷充满着真实情感的纪实篇。书名《笔墨情缘》 ,笔墨与情缘相融合、相交织,把国粹艺术和人世间的情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掩映生辉。读之,使人眼前一亮,似乎顿时明白什么是国粹的真谛,不仅仅是运笔落墨,当有真情充斥其间,方可称为正能量。诚如他在序中所言,他作为一个书坛的观察者,和书法界的风云人物零距离的接触,“听到那些书坛大家有趣或感人的故事,并留下了他们诸多书法作品——这些佳作亦是‘物证’ ,当然他们也更是充满友谊的回忆” 。乔仁和在书中“不谈已经流传很久的典故,只记录自己目睹与耳闻的有趣、率性、感人的书界‘奇人’与‘轶事’ ,只展现当代书法发展中的点滴作品……”同时他又很自信地说:“这是一切历史中不被记载而对人物本传却又不可或缺的动人的补充。 ”如此翔实、生动的史料,其间的作用或者说含金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被人们认知。

  书中记有众多的书法家且不乏巨匠大家,如何排序也是个问题。乔仁和以“开启山林” “时代风华” “业界中坚”“同事情谊”“政务余事”“兰亭风韵” “书坛老友” “青年同道”八个部分,匠心独具,各臻其妙。在这里,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启功、沈鹏等大师身影,再次领略他们的作品,还可以知道与之相关的一段往事,“倾听”他们的声音。读之,心潮难平;思之,热血沸腾。乔仁和与书法之情,与书人之谊,无不跃然纸上,洋溢于字里行间。

  书名《笔墨情缘》 ,真真令人信服。难怪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题写书名后,在给乔仁和的信中极为中肯地说:“足见你对书坛老友与书法事业感情之深厚。怀仁,怀和,真是名至实归。 ”难怪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阅读初稿后提笔给乔仁和写信说:“写得很朴实,谢谢您” ——言简意赅,寓情无尽。难怪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看后说:“乔老爷一身都是故事。 ” ——我们知道这故事不是传说,更不是科幻,这不正是党的十九大一再倡扬的“中国故事”吗?难怪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读过之后,发自内心地说: “拜读仁和局长书法,品评文字,如饮清茗,内香而外朴,从中能领略到一种超然淡泊高远之境。 ”

  诸家所论皆在情理之中,并无过誉之嫌,也是情缘所致。在书的尾页,我们看到乔仁和的书法乃隶书“道德为师”四字,隶书,行笔轻捷,个性俨然,好一派洒脱自然之神态。乔仁和平时落墨不多,但绝非不善书,只是心血来潮时落墨自娱;偶有收藏,愈觉珍贵。仅此一点,也是脱俗高雅之举。正是有了此件作品,才使得全书完璧无缺,堪称满月。

  当今正是我们树立民族自信、开创新时代基业的时机,此书的出版正当其时,当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大业中国梦,在生机勃勃的百花园中,当为鲜艳夺目并香远益清的一朵。

  以上是读乔仁和编著《笔墨情缘》一书所想,未开卷已动情,开卷时热血腾,闭卷时心潮久久不平。愿以唐末齐己、宋代苏轼,清代龚自珍、郑燮四人之句联诗权做结尾:

  笔所未到气已吞,只求筋骨与精神。高吟肺腑走风雷,更无真相有真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