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眼界时,要坚守本民族特色
栏目:聚焦
作者:焦俞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开阔眼界时,要坚守本民族特色

——记第六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高级研修班创作作品展

醉高秋(中国画)  程及(贵州)

  “创作需要深入生活,贵在深,出去创作不一定要画,而是要去感受事物,如果没有感受,照搬物象,表现手法再好,也只是画了物象的表皮,画不出事物的灵魂,这样的画不生动,更不会感人。 ”在第六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高级研修班创作作品展上,参展艺术家杨海龙颇有感触地说。

  日前,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此次展览在北京81美术馆举行。展览展出了第六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高级研修班的25名学员深入生活后创作的92件作品,包括中国画46件,油画46件。

  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高级研修班是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重要人才培养项目之一,本届高研班于2017年4月开班,来自西部9省区市11个民族的25位学员来到北京,在碰撞与交融、颠覆与重构中探索着他们的艺术之路。培训期间,学员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奔赴山东峨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甘肃扎尕那等地进行采风写生,在写生过程中精钻细研,加之老师的认真讲解,学员们从技法到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中国美协先后邀请多位专家进行授课,指导学员创作,同时还组织参观了闫平、段正渠、丁一林、王冠军等美术家的工作室,使学员受益匪浅。

  展览充分展示了学员的学习成果。余盛君的《春暖花开》 《鹰笛声声》 《相聚时光》等作品描绘了善良热情的塔吉克族女性对生活的热爱,张巴达日胡的《祭·长生天》 《祭·神树》以直观具体的绘画语言再现蒙古族祭祀文化的民族性特质,杨海龙的《侗寨大戏》系列表现了祖祖辈辈对侗族大戏的热爱与传承,马媛的《家园》系列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表达了对少数民族美好家园的追忆与怀念,蓝士开的《帐篷里的世界》系列以简洁明快的绘画语言表现阿坝高原上单纯质朴的藏族、羌族百姓生活——作品题材广泛、构思新颖,既能看到来自少数民族文化的灵感滋养下的故土情怀以及勤劳智慧的民族同胞,也能看到现代都市化进程和工业文明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影响,展览饱含独特的民族气质,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届学员享有优质的学习资源,但也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难题,他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要处理和消化多重文化的冲击,在接受新观念、新技法的同时要坚守本民族特色。 ”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杜军表示。高研班坚持艺术创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坚持和倡导表现各族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积极组织学员到各民族地区体验生活,研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重对学员创作思想的培养,通过实践与学习,他们从思维习惯到艺术观念、从绘画技法到创作经验,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乌里雅斯太射手(中国画)杨轶(内蒙古)

  “一年来,通过上课、讲座、采风、观摩工作室等众多教学形式,使我们学习到许多的专业理论、先进理念、前沿技法和最新动态,我认识到绘画是‘简单’的,创作过程中思维更加开阔,表现手法更加自由;但又是‘复杂’的,自己要不断探索,突破自我。 ”学员段炼谈到自己的学习心得时如是说。学员韩克伟回忆了来到西部少数民族高研班学习的初心,即“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他的《围城》系列用俯视的角度观察并表达城市生活的状态,画面形式上透视与点线面相结合,直击人心。他说:“通过一年的学习,自己受益匪浅,绘画应该是用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最想要表达的东西,用自己独特的眼睛和思想去看待你所接触的事物,激起你热情的东西。在今后的创作中应志存高远、胸怀大志,以先贤为范、向经典看齐,不断进行学习和创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杜军表示:“作为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应保持对自身艺术理想和民族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拥抱伟大的时代,勇于推陈出新,将民族美术之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