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致广大着力尽精微
——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一瞥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初冬季节,“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 9天展期吸引13万人次到馆参观,单日创下2700人次的中国美术馆观展纪录,入场观众更是排到中国美术馆北边一站远的内蒙古宾馆。如果没挤进去,怎么办?“我们馆6层的藏宝阁有200平方米展示空间,不定期更换馆藏精品,‘宝藏经典活化精神: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系列展览’从今年1月至今已经吸引37万余人次观众参观。 ”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韩劲松在文化部于11月28日在京举办的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展览项目评审验收会议上介绍了中国美术馆又一“好去处” :“ ‘美在新时代’的一些作品,我们会放在藏宝阁中长期向公众展出,这个空间的展览框架以小幅经典为主,旨在向公众展现艺术的民族品格和时代标杆。 ”

  今年,除了“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华彩丹青一甲子——北京画院60年”“江山如此多娇——新时期中国美术的文心与诗意”等“致广大”的重大主题展览之外,更多的美术馆眼光愈发“近视” ,从“小人物”“小角度”“小主题”“尽精微” ,展现了策划与典藏的新视野。

  从群案向个案方向转变

  “近几年,我们从群案逐渐向个案的方向转变,来研究和梳理馆藏。这次我们介绍了杨可扬先生的版画,展现他作品的明快、古朴与大气,展览特别设计的藏书票板块,凝结的是他生命的两个关键词:版画和书。 ”浙江美术馆典藏部工作人员刘颖介绍“吾身通明——杨可扬艺术特展”时这样说。湖北美术馆对工艺美术教育家张朗这一人物的深度研究不仅收获了更多藏品,也引发了美术界乃至社会上对他的重新研究和重视;而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对于书法家王颂余、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对于油画家杨立光的研究,不仅使这些原来被美术史忽略的艺术家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也是美术馆挖掘本土美术资源进行整理、研究,让美术馆藏品最大限度服务社会大众的具体实践。上海梅尔尼科夫美术馆的“追忆大师——梅尔尼科夫纸上作品展”则通过对梅尔尼科夫这位外国艺术家纸上作品的展示和其与中国画名家的交往历史梳理,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对其艺术观念和创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是20世纪50年代起中俄双方艺术交流历史的展现。

  国际交流的主题下,不仅有梅尔尼科夫,更有英国与中国水彩画家的互动。青岛市美术馆的“问源和彩——当现代英国水彩与本土水彩的对话”展览试图从中英水彩当代面貌切入到二者关系的研究中,逐步扩展到“历史”的梳理中,为研究中国水彩提供新的视角。“这次展览作品不多,英国水彩45幅,中国水彩14幅,都是我们从几届国际水彩双年展中收藏的,主要呈现作品的情绪表达和人文关怀;这些英国画家多次到中国交流、创作,水彩的对话更有实质的进展。 ”青岛市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曲知峰介绍。

  展示作品背后“无法展示”的故事

  青岛市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主要让青少年临摹水彩,而西安美院美术博物馆的“师心回望” ——西安美院美术博物馆藏名师课徒画稿展则侧重让学生临摹何海霞、郑乃珖、溥松窗等名家的课徒画稿:展览通过学院老教师60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大量名师课徒手稿及其他文献的展示,探讨在当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中国画何以灯灯相传,及师徒文脉相承的现实意义。

  广西美术馆的“心印同归——广西美术馆馆藏篆刻作品展” 、怀宁县美术馆的“怀宁民间挑花”等展览的出现,说明“小众”艺术门类及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增多,一方面推动了对该画种的学术梳理,拓展了展出季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兼顾到更广范围的民众审美需求。这其中,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的“时代的印迹——《老照片》二十年纪念展”尤受关注。“我们希望把整个展览做成一个大的公教活动,让老照片从书本观看到展览互动交互——比如观众扫图或二维码,就可以得到详细的照片背后的故事。 ”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执行馆长黄丽平介绍。在评审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看来,这样的展览设计理念,以摄影展示了摄影背后“无法展示”的故事。

  以馆藏研究利用为核心,以展览策划、配套公共活动和传播推广等为手段,“展出季”品牌在这一年度的项目中得到了深化和丰富。从最初的仅仅是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到开始对藏品做研究梳理,并以学术研究推动展览展示、以公共文化教育活动配套展览,同时在社会、观众中获得更广泛推广,提升美术馆自身影响力,进而又带动新的精品入藏……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不仅让国家美术典藏真正发挥引领文化发展、引领艺术创作以及文艺惠民的作用,同时也让美术馆自身的典藏、研究、展览、推广等流程产生联动,培育了品牌价值、提升了学术品格、明确了公益属性。在评审专家、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看来,“小”展览的关键是看策划与创意,通过一个人、一个小主题,侧重展现丰富的创作现象与面貌。“个性化的展览有温度、有看头,讲求角度与个性,更能让公众留下深刻印象。 ”评审专家、江苏省文化厅原巡视员高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