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琼:一唱三叠吟古诗,曲高不和寡
作者:本报记者 赵志伟 文/图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方琼在音乐会上演唱古诗词歌曲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歌声袅袅,古意悠悠。初冬乍寒的北京,依然挡不住爱好古诗词歌曲的热心观众。11月9日晚,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歌唱家方琼联袂国家一级演员姜嘉锵、 92岁高龄的长沙音乐人史鹏及其数位学生,在北京音乐厅举办“长相知——古诗词歌曲音乐会” ,为京城观众带来一股清新雅致、温润沁人的别样暖流。“读史书,可以让我们传承前代的智慧和文化。吟古诗,可以让我们感受先贤的志趣和情操。唱古曲,可以让我们倾听祖先的心灵和呼吸。 ”方琼如此阐释这次音乐会。

  从学生到教授,“三十年磨一剑”

  音乐会由上、下半场两个部分组成。上半场“古风古韵”是原汁原味的全古风,包括《越九歌·越相侧商调》 《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 《将进酒》 《凤凰台上忆吹箫》 《长相思》 《黄莺吟》 《伯牙吊子期》 《板桥道情》等九首古诗词歌曲。“这些古诗词曾一度以吟唱形式广为流传,但旋律在口传相授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消失。现存的‘曲’散见于用传统工尺谱(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减字谱(古琴常用的一种记写指位与奏法特征的方法)等记谱法记录的各类曲谱、琴谱中。 ”方琼说,现在能够读懂这种工尺谱、减字谱的一般都是会弹古琴的人。她在音乐会上半场中所唱的这些古诗词歌曲,就是从外行看上去晦涩难懂的工尺谱或减字谱上保留下来的。

  其实,早在学生时代,这些古曲就在方琼心中扎下了根。如今的集中呈现,是她厚积薄发积累多年的结果,并非一蹴而就。“2010年起,我们这个团队开始整理和酝酿这个项目,至今有六七年时间,而我唱古曲是从十几岁开始,上世纪80年代就在接受这方面的熏陶和教育。 ”方琼回忆说,当时也没有勇气做音乐会, “因为太年轻,对古人留下的诗词,虽然字面上可以理解,但对其内涵、文化深层次上的理解还没有到现在这个程度,唱一首、两首或许可以,唱全场就驾驭不了。 ”

  方琼于1984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 30余年间,她从学生到教授,曾为电视剧《还珠格格》 、电影《理发师》等20多部影视作品演唱主题歌和插曲,出版《悠悠情怀》 《泸沽湖情歌》《天涯歌女》 《醉了千古爱》 《第二梦》等多张个人专辑,先后在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北京音乐厅、北京保利剧院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欧洲、北美、亚洲的多个国家举办40多场演唱会,荣获第七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专业组第一名等多个奖项。此外,她曾编写教材《中国声乐作品赏析》 ,并且所教学生在国内外大型比赛中取得硕果累累……从实践到教学,可谓“三十年磨一剑” ,方琼觉得自己终于有底气站上古诗词歌曲音乐会的舞台。

  “要继承,更要传承”

  “古诗词看起来就那么几句,其实它里面蕴藏的内涵和力量是很深厚的。而且,由于中国传统文字记谱法提示性多于明晰性、含蓄性多于严密性,因此难以准确地直接呈现作品旋律的原貌。 ”方琼坦言,近些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就此搜寻各类记谱版本,走访、求教于音乐学、古诗词相关专家,对古诗词歌曲作品的旋律走向、字词韵味、意境再现、情感表达等深入挖掘、研究,力求还原历史真实,取得大量成果。“以前虽然也喜欢,但毕竟没有阅历,心也静不下来,驾驭不了这些歌。最近几年,心沉下来了,时机到了。 ”方琼说,当年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她就常常出没于唱片室,反反复复听拷贝,老师教唱《阳关三叠》 ,她就把古琴、筝、箫等各种版本的《阳关三叠》都听一遍。之后的很多年,《阳关三叠》便成了她的保留曲目,古诗词歌曲便从那时起渐渐地在她心底扎下了根。这几年,恰逢上海音乐学院组织“高峰高原项目” ,方琼不失时机当地进行申报,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天时、地利、人和,都吻合了,正好将这些存于历史长河中的雅致韵律展现给当下观众。 ”方琼说,这场音乐会就是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项目成果之一。

  然而,作为一场现代化都市里的大型音乐会,毕竟不是纯学术研究,既要还原古风,让现代人了解古人、继承传统,同时也得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习惯。为此,方琼在音乐会的曲目编排上颇费心思。“我们不但要继承,更要传承。古人吟诗喝茶唱古曲,音调比较平缓,不像现在的歌曲那样高亢激昂,如果整场音乐会都是这样的旋律,观众肯定坐不住” ,方琼由此把音乐会的下半场编排为“古风新韵” ,所呈现的《关雎》《杨柳枝》 《秋风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伐檀》 《长相知》 《幽兰操》 《静夜思》等八首古诗词作品,都是经过赵季平、刘文金、奚其明等现代作曲家在深入挖掘作品情感内涵、意境构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作曲技法,结合当下欣赏者的审美习惯创作或新编配而成。“作品既充满历史意味,又富时代气息。 ”方琼说。

  如此一来,整场音乐会的演出团队着装素雅、古朴大方,伴奏乐器以琴、箫为主,间或伴以琵琶、古筝、马林巴、钢琴等乐器,以营造琴瑟和谐、琴声(声乐)和鸣、意境典雅、意蕴高古的气氛。乐器伴奏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子——方琼的学生。嘉宾演唱陈家坡,现为上海音乐学院研三学生,也是师从方琼。 “跟普通的表演者不同,我是老师,我们教出去的学生就像播撒出去的种子,他们会开花结果,这样的效应远远大于一个普通演员带给别人的影响。 ”方琼觉得作为大学教授,她有责任带领学子们共同参与和呈现这个项目,而且这个意义不能仅仅用唱几首古曲来衡量,其潜移默化、身体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可能更大。

  我也需要“长相知”这种精神

  除此之外,在音乐会中,方琼邀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加盟,演唱《伯牙吊子期》和《板桥道情》 。“仅靠我一个人演唱是有局限的,我的局限在哪里?一个人唱,声音可能就是单一的,可古人们的生活可能并不是这么单一,他们可能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委婉,有的叙述自己的心事、有的忧国忧民……所以,我就请来姜嘉锵,他用他的方式呈现,而我的学生用学生的方式呈现,还有一些群体合唱的歌曲,表现形式丰富后,会给观众带来更加丰满的视听感受。 ”方琼说,特别是在演唱中加入吟诵环节——请来湖南吟诵大家、 92岁的史鹏先生登台吟诵《将进酒》 ,“我是湖南岳阳人,小时候在岳阳楼上看到有老人在吟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很难听到吟唱了。许多年来我和学生们都在做这项工作,希望能让这些雅韵留下来。 ”

  “这一次,我和我的团队真的是拿出了做学问的心态来做这场音乐会。 ”方琼感慨地说,在音乐表现上,她既遵循中国古诗词音调简洁的音律特点,以乐从诗、以声托词,强调原词的吟诵性,又遵循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以字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美学意蕴,注重声带着力与呼吸的和谐调控,使演唱出字正、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很好地把握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性,同时又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使声音极具颗粒性、通畅性和穿透性,让古诗词歌曲融入现代气息,以期焕发出新的时代色彩。

  去年,类似的音乐会方琼曾在上海探索性地举办过,“没想到,不到一星期,票就全部卖出去了。各行各业的观众都有,特别让人惊讶的是,还有一些外国人买票看,对我来说真是个鼓舞。一些人认为这样的音乐会曲高和寡,其实我觉得一点也不孤独,真正的受众还是有的。 ”由此,也坚定了方琼在北京开“长相知——古诗词歌曲音乐会”的信心。

  “我自己选的‘长相知’ ,虽然在古诗词里,讲的是人们对情感、爱情的一种长相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潜台词是: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热爱、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我也需要‘长相知’这种精神。 ”方琼呵呵笑着说,“而且,这次音乐会中正好也有这首曲目,我就把它拎出来作为主题,也算是我内心的一个秘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