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只有“返本”才能“开新”
栏目:观点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梨园戏现象”研讨会在京召开,傅谨、曾静萍等表示——

梨园戏只有“返本”才能“开新”

梨园戏《御碑亭》剧照

  作为中国仅存的最古老的南戏剧种之一,有着800年历史的梨园戏一直保留着唐宋南戏特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在传承古典戏曲本体特色的同时,它不断汲取新的艺术成果,彰显着当代剧场艺术的品格。为探索当代文化语境下梨园戏的继承与创新,由深圳市聚橙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嬉习喜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嬉习喜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天女联合发起的“梨园戏现象——梨园戏的返本开新”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会议旨在以研讨梨园戏为契机,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环境下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傅谨、曾静萍、潘志鹏、胡月明、王鹏、陈秋淮、于建刚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所欲言。

  本次研讨会以“梨园戏的返本开新”为主题。所谓“返本” ,是指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精髓;所谓“开新” ,是指在坚持这些基本精神、继承发扬的前提下不断开拓创新。“ ‘返本开新’不是一味复古,而是要让创新回到戏曲本体,回归虚拟性和程式化的戏曲美学。 ”傅谨认为,要深入传统、了解传统、掌握传统,然后再化用传统去观照当下的时代特点与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对中华民族优秀的戏剧传统与独特表现手法加以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开阔的眼界与广博的胸怀吸纳当今世界优秀的戏剧样式与剧场技术,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

  对于身处创作一线的曾静萍而言,“返本”就是努力回到梨园戏的源头,重新理解这个剧种最初的艺术自觉和趣味。在她的带领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挖掘抢救了众多传统剧目,《朱买臣(残本) 》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出。它的复排以老艺人口述本为底本校订,再辅以晚清时期手抄残本,并邀请“56级”“57级”梨园戏传承人悉心传授指导,打造出了诙谐生动、嬉笑怒骂、浑然天成的大团圆版本。

  而新编戏《御碑亭》更是对“返本开新”这一理念的推动与尝试。 《御碑亭》的故事出自《今古奇观》中的《王有道疑心弃妻子》 ,讲述的是在明代,读书人王有道的妻子孟月华清明祭扫归家途中遇雨,与陌生秀才柳生春同在御碑亭避雨。尽管两人一夜无话,雨停天亮便各自归去,但王有道得知此事后,疑心妻子不贞,不容有辩。孟月华因丈夫的不信任与柳生春的出现而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与感情,最终鼓起勇气“自休” 。主创从女性视角出发,着力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变化与人生选择,并将原故事大团圆的结局改为开放式结局,这种大胆的改编赋予了人物很强的人格独立精神。

  “ 《御碑亭》保留了古老梨园戏的传统唱腔、演出规制,舞台中央除了放置一张由梨园戏传统道具‘长条凳’演变而成的古式长凳外,无任何景片。这张长凳彰显了传统戏曲的虚拟性,它既可以是男女主人公家中的椅子和绣床,也可以是城外碑亭中的石凳,变化万千。 ”曾静萍介绍, 《御碑亭》还邀请了法国导演乔治·沃拉达担任灯光设计,大胆尝试使用现代技法,剧中场景的切换与情绪的渲染主要依靠灯光恰到好处的转换衬托,台下观众的注意力将被台上人物优雅细腻的表演所深深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