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实验性质的突围与尝试
——观戏楼版《霸王别姬》
栏目: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作者:梁盼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京老城宣武的“正乙祠”里,矗立着300多年的京剧戏楼,全新改编的《霸王别姬》今夏在此上演。 《霸王别姬》又名《楚汉争》 ,乃京剧中的重头戏码,如谈古典文学必提《红楼梦》一般,一部《霸王别姬》几成半部京剧史。

  虞姬这个角色很特殊,既不是青衣,又不是花旦,而是较晚出现的新行当——花衫。上世纪初,名旦王瑶卿融合花旦、青衣与刀马旦三者之菁华,“混搭”而成一种新型的旦角,此便是“花衫”之始。戏楼版《霸王别姬》的虞姬扮演者刘欣然非科班出身,做过多年票友后专攻旦角,虽然离“虞姬”的最高境界——梅兰芳打造的经典人物——还有距离,但刘欣然的眉眼与扮相,酷似梅兰芳,叫人忍不住浮想联翩:恍惚之间,大师重现。

  与“虞姬”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一样,在整体表演效果上,此剧也存在一些瑕疵,譬如人物之间的默契与互动稍显不足,未能充分调动“对方”在舞台上的爆发力与感染力。再有戏剧的结构,予人一种无法言说的压迫:每一个环节都交代得比较清楚,但连为整出戏,就缺少了通透流畅的节奏感。尤其最后,项羽被困乌江,有些仓促,这样一来便显得在此之前,虞姬为霸王“舞剑道别”的时间过长——为了防止现代观众的“审美疲劳” ,全戏压缩到不足一个半小时,这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在剧情结构上慎之又慎。

  好在,形式的创新总是源源不断地给人以“惊艳” :舞台前方,连着一座远远“刺向”观众席位的狭长高台,而“虞姬”与“霸王” ,不时从中央舞台悠悠移过来,恣意放大着他俩各自的造型。观众有福,几乎与演员零距离,仿佛近窥T形台上的模特——不是巴黎的时装周,而是北京正乙祠的戏楼舞台。

  另外,伴奏团队赫然“挺立”于舞台左右两侧,琴师、鼓师等人的一招一式,皆叫人可知可见可感,如身临交响乐演出现场一般。“乐团”与演员密不可分, “原生态”地融为一体,像一幅特写的国画, 300年前就挂在活化石一般的戏楼舞台上。

  《霸王别姬》乃京剧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对演员的要求极高,不管是“霸王与虞姬” ,还是“韩信与刘邦” ,都挑战着前辈大师所打造的不朽舞台形象。对于带有实验性质的戏楼版《霸王别姬》 ,不能过于苛责。但演员除了偶现“T型台”之外,还猛然走下舞台,在观众席的走廊上游离、穿梭,然后回归后台,这就有些过了,反伤其美。

  演员与观众应该有一定的距离,就好比艺术与现实之间,虽然是相容相通的,但不能粗暴地打破那道界限,玩两端都不讨喜、雅俗混乱、自我降低格调的“穿越” 。

  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充斥着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的“审美精神” 。传统戏剧,包括京剧在内,皆如霸王项羽一样,面临着“四面楚歌” 、几无还手之力的“围剿” 。前几年,有些戏曲人戮力创新“自救” ,高扛“新京剧”的旗帜,把“虞姬”的服饰装扮改造成西方古典歌剧的模样,“新”得不伦不类。2015年,由尚长荣、史依弘主演的3 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 ,算“曲线救国”吧。戏楼版《霸王别姬》即便还存诸多商榷之处,亦可谓一种勇敢的突围与尝试。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