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经典再现青春辉煌
——京剧《智取威虎山》观后
栏目: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作者:李楠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国家京剧院一团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连续两天上演了由马翔飞、刘垒两位青年演员领衔主演的红色经典剧目《智取威虎山》 。这些年来,先后有多部红色经典被各大剧团争相复排,并且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票房效果。其中,《智取威虎山》 《红灯记》 《沙家浜》 《杜鹃山》四出现代戏的上演频率为最高,大概是由于唱腔动听,观众总想再次回味那迷人的旋律。

  笔者以为, 《智取威虎山》在以上四出戏中,当属受业内外人士欢迎程度之最,依据是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被上海京剧院复排,后来又分别被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以及各地京剧团重搬舞台,还被上海京剧院推出好几组青春版,直至国家京剧院瞄准市场,也以该剧吸引观众。这一点是另外三出戏所没有的。算来近20年中,该剧不同阵容的演出不下百场,居高不下的上座率实在值得业界深思其背后蕴含的艺术价值。另外,数年前由徐克导演的同名贺岁电影也脱胎于京剧,更让“80后”“90后”乃至“00后”中不了解京剧的年轻人知道有这么一出京剧曾轰动一时。

  当然,京剧与电影大不相同,电影必须依靠曲折复杂的故事吸引观众,而京剧引人入胜的关键不在情节,而在于表演。众所周知,京剧并不以刻画人物性格见长,只是借助矛盾冲突(有的戏甚至没有什么矛盾冲突)展现形式美,与其说是以歌舞演故事,毋宁说是以故事演歌舞。京剧红色经典中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个个看似那么完美无缺,仿佛脱离了人间烟火,但这恰是适合京剧表现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传统京剧里,角色形象本就是性格鲜明的,忠奸善恶能让观众一眼见底,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旧式文人编剧的结构重心在于腾出充分的空间留给演员展示唱念做打的技巧。相比于近些年来很多京剧新编戏(包括其他剧种) ,越想吸引观众越是失去观众,演出方兴即艾,戏迷不屑一顾,主要是因为编剧机械教条地套用影视话剧的创作理念,在角色安排上搞起善恶一体化、性格复杂化、情绪多样化、思想现代化,等等,最终将程式化的表演挤压到难以喘息的地步。

  具体到《智取威虎山》 ,它的程式表演又有哪些创新特色呢?

  首先,传统京剧中的人物总是随着锣鼓伴奏上场下场,各有一套脚步动作体现出将入相。而在现代戏中,实景的舞美设置取代了过去一桌二椅的格局。如此一来,人物的上场下场很难找到时空的切入点。该剧因之改变陈规,总共十多场戏,每一场只让人物上场,不使人物下场,替换成集体亮相的方式。每场结束之时,满台角色在特定的情境下摆出优美的造型,随即拉动大幕以示换场。这种做法作为京剧现代戏探索阶段的大胆尝试,无疑是成功的。这也是戏曲的分场制向话剧分幕制靠拢的一种表现,随后的几部京剧红色经典,也都采取这一高明而又灵活的办法。

  实际上,事情不止这么简单,集体造型还有另一层深厚意义。传统京剧素来以夸张写意的手法用几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而该剧所表现的由十几个人组成的解放军剿匪小分队悉数登台,这是由于京剧发展到革命现代戏时,取消了“龙套”这一说法,戏里只有群众演员,没有活人摆设,这也是超越话剧(话剧至今仍有“跑龙套”这一说法)模式之所在。而这不仅是称谓的差异,真正的区别在于群众演员必须根据主要人物的情感波动做出相应的焦急、渴望、无奈等情绪,烘托舞台气氛。以该剧为例,各场出现的解放军战士都配合杨子荣、少剑波等英雄人物的喜怒在同一心境下做出身段的沉浮。

  其次,该剧在京剧音乐上的创新突破堪称首屈一指,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两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杨子荣的唱腔基调,由当时的一号老生童祥苓设计。他是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两位艺术大师的正式弟子,而又私淑余派,因此把余派的玲珑婉转、马派的流畅华丽、麒派的老辣刚劲融合到杨子荣的各个唱段之中,使之一经问世,便能脍炙人口。熟悉京剧老戏的观众当然也能听出来借鉴传统的痕迹,例如“等到那百鸡宴,痛歼顽匪凯歌扬”与《汾河湾》中“来来来算一算,连来带去十八春”如出一辙。同时,它又是第一次将西洋管弦乐与以三大件(京胡、二胡、月琴)为主的京剧乐队高度融合,在剧中几个重点唱段的前奏部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造成了无比雄壮的气势。

  再次,话剧加唱注定不是京剧现代戏的合理归宿,对于身穿现代服装的人物,其身段安排,也只有通过演员自己创造。创造手段不外两种,一方面从生活吸取,一方面向传统戏借鉴。相比来说,化用传统京剧里的程式动作更难。剧中,杨子荣有几处脱大衣的动作(上山遇见猛虎准备射击时,在座山雕面前打拳时,在威虎厅与栾平赌气时)便是向传统戏中脱褶子的身段化用而来。 《打渔杀家》中的肖恩(武老生)脱褶子与人比武, 《义责王魁》中的王忠(文老生)脱褶子与人吵架, 《天霸拜山》中的黄天霸(短打武生)脱褶子与人拼命,这些都成为童祥苓吸收消化的原材料,而用到这出戏里却显得那么天衣无缝。

  笔者想到,该剧创排之初,由于艺术质量不高,竟被业内外人士轻视,有人甚至鄙薄它像白开水一样无味。曾几何时,在上海京剧院的不懈努力之下,硬是将这出戏打造成为影响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创作者正是在逆境中抱定信心,认为即使是白开水也照样可以泡茶,才取得后来的成功。话说那一代人对艺术的执着精神也是后来的京剧人不可比拟的。不得不提的一点插曲是,对于唱词的斟酌修改,编剧班子曾数易其稿,精益求精。在收工阶段,由毛泽东亲自为两处唱词稍作订正,便最终定稿。一处是《打虎上山》一场,“迎来春天换人间”改为“迎来春色换人间” ;另一处是《急速出兵》一场,“同志们整戎装急速前进”改为“同志们整行装急速前进” 。虽是一字之差,却使剧本文从字顺,更加贴切剧情,不啻点睛之笔。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