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论之体答时代之问
——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
作者:李智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中宣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央视承制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该片自今年7月开始,相继在央视综合频道、上海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等频道播出,获得了良好反馈。在东方卫视播出期间,还获得收视第一的成绩。这对于一部政论专题片来讲,难能可贵。分析其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题鲜明,气势恢宏

  《将改革进行到底》分为《时代之问》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人民民主新境界》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延续中华文脉》 《守住绿水青山》 《强军之路(上) 》 《强军之路(下) 》 《党的自我革新》《人民的获得感》十集。从整体来看,该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述了他带领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从每一集的具体内容来看,则直接指向了经济、民主、法制、文化、环保、军事、党建等不同侧面,主题鲜明,涵盖了人民关心的系列问题,回应了历史之问、人民之问。整个结构视野开阔,大开大阖,突显了主旋律的鲜明主题。

  政论片其强烈的政治理论色彩独树一帜,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节目形态,表现出更强思辨性与政治属性。 《将改革进行到底》彰显了政论片应有的思辨力度,充分反映了党在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谋划部署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等系列重大事件。在此过程中,创作者以充满理性的笔触,说明了改革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全片透过深入浅出的故事,阐述了为何改、如何改等问题,发人深省。

  叙事老练,说理清晰

  本片开宗明义,直指人心。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也就是说,在文章中常常需要在关键的位置,放置关键的语句,让读者明确主旨意图。以该片第一集《时代之问》为例,在开篇之初,作者便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 7000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等等。正如片中所说, 30多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成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伴生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所以在开篇之初,创作者便开宗明义地将问题摆出来,以清醒的问题意识,带着疑问展开了整体叙述。从十集片子来看,这样的处理比比皆是,以问题导入,从问题展开,探寻问题的原因,并寻找问题的答案,创作者“从不回避”的话语立场直指人心。

  在叙事上, 《将改革进行到底》大量地使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这种叙事性议论手法的运用,让叙事与评论相互穿插,让叙述与评议浑然结合。例如,在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需要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司法改革不同以往。该如何表现?创作者先使用了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赵建平道歉的同期声,将观众带入到社会影响力很大的“呼格案”的某个现场,通过“道歉”的段落,再反思此类案件产生的原因之一,即“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问题。于是作者从这里延伸出了此次司法改革中的重要一步,也就是“司法责任制”的改革。从处理的方式来看,事件与观点此起彼伏,整个段落一气呵成,生动活泼,即事生议,达到了“事显理明”的效果。

  打破套路,手法创新

  在政论片中,特别需要以理服人,必须客观全面。以往的某些政论片,在话语立场处理上,为了阐述自身观点,只呈现事物好的一面,弱化甚至忽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结果创作者喊得声嘶力竭,观者却产生不信任的情绪,影响了传播效果。在《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实现了平衡叙述,客观、全面地展示,提升了整部片子的话语质感。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集为例,有一个段落讲述了司法领域的员额制改革,需要分类定岗,择优入额。片子以汕头中院的四位法官为例,展现了在司法改革过程中,四人中有三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发生变化。片子没有展示依然在担任法官职务的林立,却将视点聚焦于40岁的黄晓忠和32岁的曾曼,展示他们作为员额制改革中被触动利益的人,何去何从。最终,黄晓忠选择去执行局做了执行员,而曾曼则做了法官助理,重新积累自己的职业经验,为未来做法官夯实基础。通过这两个人在员额制改革中的个案,观众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司法改革的真刀真枪,也是真正提升中国司法水平的一次改革。从中也可以看到本片创作者打破了传统的叙述套路,以一种更加客观全面的话语姿态展开叙述,这也增强了全片的可信度。

  政论专题片一般擅长说理,弱于叙事。在本片中,却比较注重对于叙事时空的处理。在第一集《时代之问》中,原广东省委秘书长陈开枝,曾是20多年前陪同邓小平南方视察的亲历者。通过他的讲述,将两代国家领导人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较好地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勾连,意味深长。此外,在解说中同样体现了自由的时空表达。如第四集里有一段讲述云南的卢荣欣因被冤枉而身陷囹圄,解说词写道:当时的他并不知道,几千里之外的北京,习近平总书记直接领导推动的一场深刻变革,将会改写他的命运。这一段解说词写得好,有两个特点:首先,采用了预叙的手法,以一种纵横捭阖的姿态,穿越了时空,形成了对未来时间点的叙述,同时形成了悬念感;其次,将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与大时代的变革联系起来,让观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变革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形式多样,声画出彩

  在《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可以看到很多流行的摄影手法的运用,包括航拍、延时等技术手段,使得画面的表意更加流畅。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者对影像素材的使用非常自如。在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中,讲到了江西小伙许诺,在路上遇到突发事故起火的汽车,挺身而出,和其他路人一起,成功救出4名乘客的故事。片中,导演使用了事发当时的手机视频。尽管其画面质量达不到电视台的播出标准,但却现场感十足,也让观众亲历了人物在那一时间点的真实行动。这让观众对于其见义勇为的行为,以及背后的价值观有了更直接的体会。而这种对于素材使用的态度,正是一种“不以辞害意”的理念贯穿,也让整部片子更具说服力。

  另外,编导也很善于运用影像的修辞手段。第四集的主题是讲述司法改革的历程和发展,画面中反复出现了一位雕塑家一直在雕刻“公平、正义”的字样,这种穿插的画面形成了强有力的影像修辞,对于主题的展示精确到位。

  不仅如此,片中数据的运用也成为亮点。在第一集中,作者对中央深改组自2014年来的重点改革任务、出台改革方案做了统计: 2014年确定了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370个改革方案; 2015年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415个改革方案, 2016年确定了97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419个改革方案。这项统计一直持续到了2017年上半年。这些数据,很好地说明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与决心。纵观全片的十集,几乎每一集都有十处左右的数据用以佐证片中的观点。这些采自国家各部委、各行业的数据,较好地阐述了创作者的论点,成为本片不断呈现的亮点之一。

  笔者认为, 《将改革进行到底》正是以平实但深刻的笔触,全面、系统、形象地展示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也坚定地表达了党中央矢志不移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勇气,是历史的书写,也必将进入到历史的话语体系之中。

  (图片为《将改革进行到底》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