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波:美术馆必须有一个“特色”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主办的“艺术·生活:深圳文化创意产品大展”参展作品

  20年前香港回归祖国前夕,与它一江之隔的深圳诞生了一座美术馆——1997年,关山月先生将自己的813件作品捐赠给深圳市,建立关山月美术馆,从此播下的文化种子, 20年后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20年来,关山月美术馆羽翼不断丰满;今次于暑期集中推出4个“风味”不同的展览:“关山月和他的时代——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展”“岭南翰逸——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岭南画派大师合作画精品展”“关山月美术馆建馆20周年文献展”“艺术·生活:深圳文化创意产品大展”来庆祝自己弱冠之年,更以展览向业界“重申”了自己的学术定位:“关山月美术馆与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及“当代设计艺术研究与展示” 。对此,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说,这学术定位的“双轮驱动” ,“是根据关山月美术馆资源和深圳城市文化特色来决定的,它的独特性是其他美术馆不可替代的” 。

  一个美术馆,如果只关注某个画家或者某一流派的艺术研究,那么它始终没有脱离“名家纪念馆”的局限。而在不断实践中,关山月美术馆延伸出的“当代艺术设计研究”的学术定位,正体现了美术馆与深圳这个年轻城市的紧密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凭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提供的动力,使当代艺术设计成为深圳城市文化的一个亮点。“深圳的设计业起源于印刷业的发展,促使平面设计行业的勃兴。同时它紧靠香港,时尚设计产业也发展很快。2003年,深圳争取‘设计之都’称号时,我们想到要让美术馆与深圳这个城市发生关系,对设计的关注也就是对城市文化的关注,所以做了‘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打造具有当代城市文化品格的设计艺术研究和展示的品牌——其实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第一次把设计纳入其中,我们就承办了这个门类的展览。 ”他说。

  2008年,深圳被联合国授予“设计之都”称号。凭借经济发展对设计艺术的强烈需求以及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开放视角,关山月美术馆持续关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设计艺术发展。随着行业的不断积累,“设计艺术”逐渐成为美术馆的重点学术研究方向。2012年,由文化部和深圳市美术馆主办的“时代创造” ——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 2016年,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主展场也设于此,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大盛事。

  在陈湘波看来,深圳远不是老冬烘眼中文化沙漠一样的都市,而是“有文化的城市” —— “文化是一种生活状态、生活感受;深圳的30年城市化进程中,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可能代表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方向,而我们从艺术设计入手,也是在观照城市文化新的生长点与可能性” 。

  目前,关山月美术馆收藏的设计类藏品约2000件,而让陈湘波同样关心的是设计展陈方式,“其实展陈方式本身就是一件作品,好似一台戏一样;但业界现在重视得不够,比如设计类作品本身就有很多数字技术的运用,它和更多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的布展陈列方式‘天然搭’ ,这一方面我们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陈湘波坚信,一个美术馆必须有一个不同于其他美术馆的特色。他透露,目前关山月美术馆正在打造数字美术馆项目:所有藏品在互联网上可以浏览,展览通过数字技术可以留存,办公系统也要数字化,“我们还在准备做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 ,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