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图:一次充满诗意的“印记”
栏目:推介
作者:德加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6年,法图在上海所做的墙面作品

  “我热爱街头创作,在不同的媒介上,我想把一些无形的灵感转化为有形的实体。 ”葡萄牙艺术家亚历山大·法图说。这位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样貌,通常是带着锤子、电钻、强酸来到现场的——以墙为布、以钻为笔的创作, 6月30日至7月23日呈现在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主办的“印记” ——亚历山大·法图作品展中。

  1987年出生在里斯本、成长在塞沙尔的法图目睹和经历了葡萄牙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急速发展,城市公共墙面随着环境变迁所发生的变化给法图以创作灵感,让他自13岁就开始进行街头涂鸦。与其他艺术家将作品绘制或粘贴在墙上的方式不同,法图用的是雕刻——在建筑表面雕刻出各式各样的肖像画,赋予墙面肌理、质感、层次与空间。他在创作中,使用的不是刷子、喷漆之类的正常工具,而是槌子、凿子、电钻、盐酸与漂白剂。

  因此,当大多数街头艺术家还在和警察斗智斗勇时,他却收到了众多城市的主动邀约,请他到伦敦、洛杉矶、巴黎、香港等地去“搞破坏” 。“比较重要也比较难的一步是你必须要考虑不同墙面的特性,它的厚薄以及材料构成等。这些都会影响后续的操作手法,包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用多大的力度等。 ”法图说。

  “旅行时,我发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层次,我在墙上涂鸦,赐予它生命,大家途经时一看,可以发现原来平凡的墙也有自己的故事。 ”法图透露,每到一个新的城市,他都会去寻找这个城市独特的元素,再将其与自己的风格结合起来。此番来到北京,他延续了从2007年以来开始创作的《划过表面》系列作品在墙面上进行视觉叙事创作的线索,形成“印记”展中的特殊装置——这组作品由70幅人像组成的“墙面” ,每幅人像都雕刻成伫立的单个结构——这次展览成为一次重要的陈述来努力拓展这套系列作品背后的基本条件:与城市来对话的行动本身就是最基本的材质,同时集中于双向塑造的概念,以此,城市及其市民形成了共同的个性。

  “印记”这组装置对法图来说,不仅仅以北京的所在地现实出发,同样也将世界各地的其他城市所经历的相似过程融入到符号化呈现之中。他希求艺术创作的系统方式、众生的悲苦、静寂的人像可被看作是千千万万的故事之一,而正是这些故事为城市带来生机与活力。放眼望去,每一幅都显露着独一无二的“印记” ,诉说出每个人是如何被他所生活的现代都市环境及社会环境改变着。

  透过艺术家对都市景观的拟人化,“印记”展试图让观者重新思考当今时代下,看似向阳而生的复杂城市生态面貌背后的人类真正状态。因此“印记”不仅是对当代城市生活特点的分析式观察,同时也是在人类发展新篇章之际,对同一化变革的一次充满诗意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