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水墨表现的新可能
栏目:艺术眼
作者:张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圣地  李小可

  “这次我带着艺术工作室师生作品,带着山川乡情回到家乡来办画展,既是对父亲的纪念,也是对他艺术精神的传承。 ” 4月14日,由徐州市委、市政府、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山川乡国情——李小可艺术工作室作品展”开幕式上,李小可如是说。此次展览作为“第四届李可染艺术节暨纪念李可染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的第二个节点,同时也是李可染之子、画家李小可和众多李可染山水画继承者对李可染先生深刻的纪念。

  李可染的山水画具有气势磅礴、清疏简淡、朴茂深雄的山水格局,对美术界影响至深,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内涵,发掘和弘扬李可染的艺术精神,延续并呈现李可染艺术传承者的精神面貌和绘画风格,本次展览共展出李小可和他的学生丁长林、刘秦州、吴天成等画家的76幅美术作品。

  光环掩映背后的坚持与积累

  作为大师之子,这层光环给李小可带来学习艺术的优越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李小可坦言说:“作为一个画家的后代,有很多益处,比如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对我的艺术创作影响很深。但也带来很大的压力,要想让大家真正认识到我的作品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对我来说,我要做的就是明确自己的追求,坚持自己的路,一直走下去。 ”面对这种压力,李小可不急躁、不懈怠,而是将它变成了动力,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着,他34次走进西藏,上百次在各地写生, “水墨家园”“雪域藏迹”等系列作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始终低调而踏实地努力着,“在艺术思想上和审美格调上,李小可是很深刻的,但他从不浮躁,从不说大话,甚至已经谦虚到了不客观的状态。 ”李小可夫人、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刘莹说。

  “在艺术表现中,我父亲有一句话对我影响特别深:‘艺术创作到十不成回到零,不要三四五六七’ ,意思就是说画画的时候要往里走,笔墨有它独立的表现性和造型性,要坚持自己对水墨、对境界、对画面结构特殊性的表现。但是要如何往里走,我想,除了画画之外,还包含个人的修养,包含对笔墨语言的不断再掌握。 ”李小可常常早起习字,他认为写字的过程就是对中国文化本体的了解与积累,在写字的过程中体会和把握书法的内在结构和规律,并将这样的“艺术语言”运用到绘画中,能有效地增强绘画结构的完整性。

  就是这样“坚韧”“踏实”“谦虚”“低调”的品格和重积累、重取长的创作习惯使李小可在继承传统文化、继承李可染的艺术精神的前提下,也开拓了属于他这一代的笔墨表现新可能。

风  李小可

  笔墨之中要有魂魄、有情感、有精神

  “水墨”是李小可艺术创作的主要语言方式,从“北京系列”起步发展到“水墨家园”再到“雪域藏迹”“山水黄山”系列,他不断地找寻着语言与笔墨之间的契合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此次展览主要展出了李小可的“雪域藏迹”系列作品。李可染的山水画着重表现秀丽深邃、情致浓郁的江南水乡,李小可没有因循父亲的路子,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特殊的藏地题材。西藏特殊的自然、文化、意境以及特殊的精神性深深地触动了他,他说:“要表现西藏的特殊性,把自己内心的感觉画出来,是没有先例借鉴的,所以需要深入体验,要走在其中,从雪山显露出来的瑰丽和雄浑中感受它内在的‘魂’ 。 ”李小可的作品经常以“山魂”“远方”为题,在他眼中,喜马拉雅、苍茫雪域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风景,而是人们对遥远和崇高的追溯。他是怀着敬畏之心,用无声的笔墨表达他对藏族聚居区文化和内在精神的理解,以及他对理想和远方的朝圣。无声的雪山,成群的玛尼堆,飞扬的五彩经幡,在他的表现下都饱含了深情。李可染过去常讲“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在李小可看来,“魂”的核心就是“情” 。“这次展览以‘山川乡国情’为主题,就是说山水笔墨中要含有情感。艺术作品是对生活或是对人生经历的一种‘生之恋’情,因为有情,所以绘画语言表现出来的景色就具有了精神。我的‘雪域藏迹‘系列作品更多是表现自己对藏族聚居区特殊的情怀。 ”

  作品创作是个人情感的艺术表达,李小可作品中的“笔”与“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他表达内心的方式。也因如此,他的山水作品尤其是“藏迹”系列,具有更深刻的文化观照和人文情怀。

  李可染强调个人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李小可水墨画创作的实践过程之中,他一直努力把传统与自然、生活连接起来,不断找寻水墨表现新的可能。李小可说:“绘画除了继承传统以外,也要重表现,在作品中要有自己个人化精神,凸显个人的审美感受与选择。我父亲曾讲‘要精读传统和大自然这两本书’ ,对于传统我们要继承,要学习,但也要和自然、生活、时代、个人经验等连接起来,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有艺术家情感和时代精神的融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