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足珍贵的时代镜像
栏目:专家观点
作者:康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人民的名义》不仅仅是反腐的大戏,更是一场时代的好戏,将它的火爆归因于尺度大有失之简单和表面之嫌。对经过各种“大老虎”案件强烈冲击的观众来说再大的尺度也在预料之中,省部级层面的反腐案件观众更是见怪不怪, 《人民的名义》中虽然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副国级“大老虎” ,但与现实中比起来并不见得有多大,与现实中的贪腐案例的错综复杂、曲折回环、迷雾重重对照, 《人民的名义》也无法与之相对比。 《人民的名义》吸引了这么多的观众更为重要的是它艺术上的成功。

  强烈的问题意识

  《人民的名义》正是一股带着问题意识的担当之作,当下中国之事都在《人民的名义》中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呈现。 《人民的名义》作为沉寂多年反腐题材电视剧领域的重振之作直面反腐败斗争,以腐败问题为主线同时带出了家庭问题、爱情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政绩观问题、政治生态问题、政治文化问题、改革问题等等,引发人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剧中很多台词也是直面了问题的,比如“以前的任务是教育人民,现在的任务是教育干部” 。这样的台词让人深思。更为可贵的是《人民的名义》直面问题并不是为了暴露问题而是为了展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努力,这里体现了创作者的勇气,更体现了创作者的智慧。

  真挚的人民情怀

  《人民的名义》将“人民”放在剧名中其实是一种冒险。人们已经见过太多以人民的名义欺骗人民的虚情假意之作。 《人民的名义》中通过解剖大风厂这个个案充分展现了创作者对人民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真切地关怀和同情。大风厂工人内心的爱恨忧伤和梦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就反腐领域而言,大风厂的工人们既是反腐大戏的“剧中人”也是反腐大戏的“剧作者” , 《人民的名义》让人感受到反腐是与人人都有关联的,个体和国家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正是这种命运共同体的情感体验才引发全民强烈的心灵共振和审美期待。

  精湛的艺术技巧

  从编剧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超越了小说《人民的名义》 ,是一部具有较强文学性的电视剧,周梅森通过汉东省反腐这条主线将腐败集团的利益关系、三位检察官的同学关系、高育良和三位检察官的师生关系,还有沙瑞金和陈岩石的前后辈关系、陈岩石和大风厂工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侯亮平与钟小艾、李达康与欧阳菁、祁同伟与梁璐的夫妻关系,李达康与易学习、王大路的同事关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推动剧情发展让人欲罢不能。

  从表演角度来说演员的表演为《人民的名义》增值,开篇的赵德汉这个情节之所以一下能抓住观众,我觉得不仅仅在于与对现实贪腐的快速反映,更在于侯勇入木三分活灵活现的表演,李达康之所以能力压众多主要角色以绝对优势爆红,尤其是成功进入了网生代的话语系统,而成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这在以往的电视剧中是少有的,吴刚的表演功不可没,他把想干事能干事但又将GDP视为生命甚至有性格缺陷的省委常委演活了,另外沙瑞金的成竹在胸、高育良的深藏不露、陈岩石的为民请命、侯亮平的绝对忠诚、易学习的坚韧担当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但侯亮平这个主角的艺术形象好像可以更饱满,真的没有想到是李达康超越了他。

(康伟  《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