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勇的英雄和柔情的女性
——话剧《赵一曼》主演、四川人艺演员董凡谈角色塑造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实习生 郑凌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赵一曼》剧照

  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指导,中共宜宾市委宣传部、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联袂出品的原创话剧《赵一曼》 ,日前受邀参加“2017北京人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 ,收获了广大观众和同行的赞誉。3月24日,话剧《赵一曼》又走进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以革命家荡气回肠的人生故事,给观众们带来了震撼和感动。

  话剧《赵一曼》截取了赵一曼从10岁至31岁之间的若干生活与斗争场景,立体地还原了赵一曼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党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成长为一名抗日民族英雄的过程。该剧以赵一曼的母子情、夫妻情、战友情作为故事线索,讴歌了赵一曼在面对日军刑讯逼供时坚贞不屈的革命信仰与民族气节。为了更全面地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赵一曼,展示出她作为战士、革命者、母亲、妻子的平凡与伟大,主创人员匠心独运,让两个赵一曼同时出现在了舞台上:一个代表现实中的赵一曼,一个代表精神层面和回忆中的赵一曼。剧情在现实与回忆中层层推进,两个赵一曼相互对话,把女英雄坚强与隐忍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个赵一曼”是她的灵魂

  话剧《赵一曼》的主演董凡是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曾获得中国话剧最高奖项“金狮奖” 。而在和她聊到塑造“赵一曼”这个角色的时候,她谈到通过这次的角色塑造过程,她所认识到的“赵一曼”完全不同于以往我们在课本和历史故事中所认识的那个“赵一曼” 。董凡谈到:“在我以往的印象中,赵一曼就是那种打仗特别英勇的英雄,没想到在接了这个角色之后,慢慢地研究她,才知道她竟然是这么知书达理的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柔情的一个女性。她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同时又是黄埔军校女学生的第一期学员,非常了不起。赵一曼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同时她的丈夫也是非常知名的银行家,她本可以通过为抗日运动捐钱等等其他的方式去支援抗日,但是她选择了一条艰辛之路,并最终献出了生命。所以这个人相当了不起,这就是她的家国情怀。 ”

  话剧《赵一曼》采用两个“赵一曼”同时登台进行对话的形式,为观众讲述一个原名李淑宁的女学生如何蜕变成抗日英雄赵一曼的故事,由不同年龄的女演员共同演绎赵一曼,带领观众走进赵一曼的内心世界,成为了该剧最大亮点。董凡表示,这是导演所采取的一种新颖的手法,“另一个赵一曼”是她的灵魂,是她的内心独白,也能将赵一曼的真实想法更好地交代给观众。而同时“另一个赵一曼”更加体现出赵一曼身上柔情和真实的一面。在那个不愿缠足、古灵精怪的四川“幺妹”身上,显露出的是孩童般的灵动与纯净;在那个月光皎洁、柔情似水的夜晚,流露出的是恋爱少女的浪漫与娇羞;在那个临危不乱、化险为夷的关头,展露出的是革命战士的机智与果敢;在那个忙里偷闲、炕头绣帽的革命母亲身上,体现出的是身为人母的舐犊情深。亲情、爱情、革命友情与民族大义勾勒渲染出的是一个鲜活的、灵动的赵一曼。

  排练时都把眼泪流干了

  在谈到为什么会接《赵一曼》这个角色的时候,董凡表示,其实是剧院在选择她。最初她对自己能否演好有怀疑,“毕竟年龄有这么大的差别。我今年48了,2015年接到剧本的时候也有45岁了,而赵一曼牺牲的时候才31岁” 。但是导演和编剧都认为她的气质和赵一曼比较像,而且都出生于书香世家。“在我看了剧本后,也确实被这部戏感动了,能够被打动,我就有信心通过自己对这个角色的塑造去感动观众。 ”董凡回忆,“建立了这种自信之后,我就慢慢地进入到赵一曼的内心世界。 ”

  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走进赵一曼,董凡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同时和研究赵一曼的专家学者一起开过多次座谈会,尽量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她,从内心真正理解她大无畏的爱国情怀。同时董凡认为她和赵一曼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能帮助她更好地去理解赵一曼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母亲和妻子,董凡能够理解赵一曼对丈夫和孩子的爱,以及面对这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又必须为国家大事而舍小家的矛盾心理。

  在表演的过程中,大量的台词使董凡不得不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去揣摩每一句台词的内涵及节奏,这样才能使舞台上的语言更有层次、更感染人。对她而言最难演的就是受刑的场面,既要逼真又不能太过,如何在舞台上去表现如此高强度的场景,必须要反复揣摩受刑表演的尺度。董凡每一次排练都非常投入,自己调侃说:“排练时都把眼泪流干了……”特别是在复排提升阶段,她的脚部受伤缝针也没有休息,拄着拐杖依旧咬牙坚持排练,剧中的战斗场面总会把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她也毫无怨言。董凡说:“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和赵一曼献出生命的行为相比,就根本不算什么困难了。 ”

  截至目前,话剧《赵一曼》已经演出超过20场,董凡说她依旧充满激情,没有因为演出次数的增加而厌倦,相反,每场演出她都能发现更多新的东西。“每一场都会与上一场演的不一样,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都会有不同。不像电影每一遍放出来都是一模一样的,话剧是不一样的,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和他们与演员的互动,都会产生不一样的东西。这也正是话剧的魅力。 ”董凡说道。

  “一曼精神”是什么?

  在与董凡聊到赵一曼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时,她表示,一曼精神是很难简单地描绘的。在她看来,赵一曼最令她钦佩的就是其视野格局之高。“赵一曼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她站的高度是特别高,她不是因为家里穷出去闹革命,她是真正地为了人民的疾苦,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抗日能够胜利,为中国人民能够有尊严地活着而战,所以她能够忍受如此非人的折磨,信仰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赵一曼内心的信仰,她守着的那份执念,就是誓志为国。她做到了誓志为国,哪怕献出生命。 ”

  人们对赵一曼这样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乃是对中国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英雄的精神礼赞。剧中,赵一曼在孩子出世不久,毅然奔赴东北投入战斗。在敌营地狱般的蹂躏中,赵一曼毅然放弃喝“安眠药”获得解脱的方式而选择以柔弱之躯抗争到底。“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过着物质与精神之双重悲惨生活,沦为了国无所依、族无所靠的“真正悲惨”的“精神难民” 。赵一曼的革命事迹感召着剧中“贫穷、愚昧、落后、麻木”的民众,唤醒了日营中的护士韩勇义与守卫董宪勋等民众,使他们获得了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皈依,这正是在国家存亡时刻民族觉醒的一种缩影。

  话剧《赵一曼》在观众和评论界都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同时也被赵一曼的后人认为是最符合赵一曼原型的一部剧。一些年轻观众在看完该剧后表示: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赵一曼等人的斗争实属不易,他们为国家、民族作出的牺牲值得后人永远铭记。而这一场话剧生动而真实地还原了壮烈的革命场面,让他们能更加理解革命先烈,了解到他们到底是怎样为革命而献出生命的。“在现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我们推出这部戏希望能对年轻人有一些启发,让信仰能够回归。 ”董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