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劲老辣 气息豪迈
——庞任隆篆书艺术赏析
栏目:鉴评
作者:赵福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书法之歌(四尺四条屏) 庞任隆

  在古都西安,庞任隆的名气日益隆盛。这缘于此君是位潜心做学问的学者,因热爱篆刻而研究篆书,因研究篆书在书法方面又以大篆闻名,并有《骊山古迹胜景旅游篆刻集》 《世界各国元首眼中的秦俑书法百米长卷》 《华清池印谱》 《中国书法简史》等多部书法篆刻理论专著推出,其中《长安书法篆刻研究》 (论文集下编) ,曾获陕西省文联第三届陕西文艺评论奖三等奖,提升了他在书法界的学术地位。

  认知庞君,是在他2011年履职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后。他频频举办书法篆刻展览、书法进校园活动,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笔者应邀采访,在采访中星星点点了解到,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是1989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座书法艺术专题博物馆,他创作的《中国书法之歌》堪称“中国书法第一歌” 。不仅如此,他还将《中国书法之歌》的书法作品一次一次进行“再创作” ,不断提升其艺术水准,从中可见此君对书法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

  中国文字字体传承演变由最初象形的甲骨文字至大篆、至小篆,再至出现隶书、楷书、行书,后至出现草书,最终至目前的篆、隶、楷、行、草五体,大体是一个由象形到象意,由繁笔到简笔、由书写缓慢到快速书写“三条主线”并进的演变过程。其中,在书法艺术方面,更是一个由“像什么”到“表什么”的螺旋上升、递进提升过程。在我看来,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文字内容”与“书写技巧”在“表情达意”上达到至高吻合。一幅书法作品质量的高低、艺术成果的优劣,取决于书家在“所书文字内容” 、“书写的呈现技巧” 、“成品表情达意”三个要素的呈现,完美度越高,该作品的艺术成就越大,书家的艺术水平越高。庞任隆经常说,书家一定要沉下来,要耐得住寂寞,不断地打造艺术精品,用作品说话。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篆书要写得让大多数人认识。认识才能欣赏,释读才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庞任隆如是说。中国书法讲究的是“有出处” ,只有“有出处” ,字才写得正确,而字的正确是表情达意的基础。他力倡追摹传统,推陈出新。坚持“字出有典”艺术观,写书法或依字书、或依字帖、或依字碑,不得生造,不容商量!他反对的是,在篆书创作中那种“看图说话式”的所谓“创新” 。庞君的《中国书法之歌》的歌词内容是他的原创;书法作品是四条屏,每幅其上是汉武帝时的“四爱”瓦当,红彤彤的气息,为作品增添了无限魅力;前三条用大篆书写全部歌词,第四条相当于释文,用他独特的“二爨体”书成。有评论家说,庞任隆擅长大篆,其用笔融入草意,结体浑朴开张,形态变化巧丽,形成稚拙率意、劲涩苍辣的艺术风貌,别具一格。

  细观庞任隆的篆书作品,既有《散氏盘》 《毛公鼎》的遗韵,又有自身的个性特点:一在笔画方面,他经历了由“中规中矩”到“多有斜笔”的创新,横不再“纯平” 、竖不再“纯直” ,撇捺不再纯“斜” ,追求依据“散而齐聚”向美的呈现变化;二在结字方面,经历了由“工匠”到“艺匠”变身,即:不再像砌墙一样仅追求整齐划一,偏旁部首、点横撇捺,可大可小,可长可短,“以万变求不变” ,即追求“看似非对称实则也对称之美”的艺术表达;三在布局谋篇方面追求“设计” ,即所谓设置、设色、计划、计算,从起笔到落款,从字宽字窄、字长字短,从墨法的浓淡、枯润,都要“不多不少、刚好刚巧” ;四在表情达意方面,放开地写思想,写感情,写意趣,追求“气场通透,气息豪迈,一气呵成,美轮美奂”的意境。

  庞任隆挚爱书法,沉浸在书法的王国里,陶醉在文房四宝中,在不尽的含辛茹苦中收获着艺术梦想的快乐。前不久,他的大篆书《中国书法之歌》 (四尺四条屏) ,在香港第三届世界书画名家作品展中获得金奖,这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愿为他奉上真诚的祝福:愿他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