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让绘画跟着感觉走
栏目:画者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乡下女孩(亚麻布油画) 2013年

  低头玩儿手机的少年,收获一麻袋粮食的农民,裹头巾的少女……来自新疆的画者赛迪麦麦提·如则麦麦提的绘画,带给人们西域真实的生活,在日常的动作中,可以感受那方水土滋养下人们的喜悦与忧愁。也许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生活细节,譬如拾棉花、托腮沉思,在赛迪已被审美启蒙的眼中都惊艳绝伦、神采飞扬。画评家说,赛迪画中实证的事实消失了,余下暧昧迷离的影像,尽数纳入到色彩的感觉叙事中。

  “对我来说画什么不重要,怎么画更重要。生活中你常会遇到一闪而过却让人难忘的场面和镜头,如果原封不动地画下它或用照相机拍下它,会呆板许多,那种生动的感觉没有了。为了捕捉生动的感觉,我做了很多探索。我画画时,总是跟随自己的感觉标准选择要画的场景和色彩,而不是跟随他人的、我不理解的理论和标准。 ”赛迪如此阐述自己对绘画的认识。

  近日,“天性的诗意——赛迪原生态绘画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开幕,展出了赛迪各种题材的绘画作品60余幅。艺术家李向明担任策展人,历史学者、批评家帅好担任学术主持。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德国艺术与教育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席黄梅、原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吐尔地·依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剑澜、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亚里昆·哈孜、新疆大学教授阿不来提等百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所展出的作品从赛迪的100余件作品中遴选而出,多为近年所作的水墨和油画作品。从题材来看,多聚焦日常生活的所闻所见,描绘地方风土人情的如《和田农村的姑娘》 《棉花田的姑娘》 《阿西村》等,专注于亲情的如《儿子》 《妻子的眼泪》 《爸爸的果园》等,表达对地理时空感受的如《光》《梦》 《怀念》 《夜色》等,也有如《红亚当和夏娃》 《童话般的故事》 《梦里的恐惧》等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探求和追问,风格则集中在表现主义、后印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几种形态中。

  赛迪1968年出生于新疆和田,从小与画结缘。先后做过工人、技术员等工作,期间学习工程设计,自1996年至今一直从事新型石膏建材装饰工作。1993年赛迪向来自新疆画院的画家乃吉米丁和热西达学习绘画。1994年年底在洛浦县举办个人绘画展览。1995年经洛浦县委的委托,赛迪成功地塑造了三人跳舞的雕像,立于县城中心。赛迪从1980年以来坚持绘画,绘画变成他业余生活的常态爱好。对赛迪的艺术道路比较了解的阿不来提认为,赛迪的画作风格独特,是诗意的象征抽象与于阗佛教壁画艺术的结合,给人以一种奇特的审美感。

  展览定名为“天性的诗意” ,策展人李向明表示,赛迪的绘画一眼看去,完全是艺术史中的表现主义或后印象主义,甚至有一些抽象表现的意味,但又绝不是学院派的绘画。赛迪有过在新疆当地群众艺术馆、建筑设计院工作的短暂经历,也与专业画家短暂接触学习过,这些经历,对从没进过大学的赛迪来讲是重要的,但是这些零星的经历并不能解决专业训练的问题,因此,看赛迪的画必须要看到原生态价值,即天性的根本意义。帅好则以“原生艺术”定位赛迪及其艺术:很多时候,他是在一种自生状态下独自面对心灵绘画,感觉和灵性是其精神的引导者。帅好说,原生艺术是一种非系统非学院化的创作状态,西方社会研究比较发达,而在中国还处于一种顽强成长中,研究基本空白。因此赛迪的画作值得研究者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