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道存 灵心晓畅
——品读石鸿《心灵水墨:刘文度山水画小品集》
栏目:画者
作者:杨明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凤凰吊脚楼  石鸿

  石鸿(本名刘文度)是与新中国同龄的蔡甸老人,自幼酷爱文墨、雅好丹青,虽以农桑、水利、报业为职,平生最得意处却在书画,毕生心力尽在“笔墨为朋、但求机趣”之中。 《心灵水墨:刘文度山水画小品集》 (以下简称《小品集》 )的面世,既是石鸿个人五十余载山水艺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全面的展示,还承载了当代审美趋向嬗变的轨迹,是当代中国山水艺术创新的时代缩影,更是当代美术“以人民为创作中心”的典范实践。石鸿山水画小品的结集,使观者不仅可以从他灵心晓畅的水墨之中,窥见艺术家灵醒、敏锐的艺术个性,领略艺术之眼目击道存之妙,获得明目清心、沁人心脾的审美愉悦;而且可以“沿波讨源” ,循着石鸿独具匠心的创作足迹,洞察当代中国传统水墨转型的有益探索与可喜进展。

  石鸿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他“咫尺之内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写大千世界”的艺术视野与开阔胸襟。 《小品集》主要涵括《回眸三峡》 《黄山神韵》《水乡风情》 《梦幻桂林》四大篇章32幅画作,其中, 《回眸三峡》篇11幅画作是他数十载间多次舟行、徒步三峡,摄其所见、画其所感,忠实记录奇峰叠峙、烟笼雾锁、惊涛拍岸、神秘莫测的三峡变迁印迹的佳篇; 《黄山神韵》篇10幅画作是他循着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足迹畅游、遍览黄山之后,以手中画笔抒写、解读黄山变幻莫测的美丽与神奇、呈现主观审美趣味与意念之象的生动表达; 《水乡风情》篇6幅画作是他以轻松自如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记录“小桥、流水、人家” ,寄托文人出世入世的诗意生活、展现乡愁与忧思的多彩之作; 《梦幻桂林》篇5幅画作则是他寄情山水青绿间、对“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桂林山水、漓江胜境的传神写照。纵观石鸿这部《小品集》 ,不难发现,他的小品画幅虽小,但毫无轻心率意,且小中见大,意境深远,颇具诗意,可谓已臻小品生妙境、翰墨写大千之佳境。石鸿《小品集》的这一艺术品格,或许源出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城武汉,丰富文化遗存、深厚的中国山水画传统使他自幼便将自己艺术创作之根深深地扎进传统;又或许源自他植根生活的丰厚阅历,生性沉稳、不事张扬的独特个性和观察生活、理性思考的艺术习惯,以及为之钟情、持久坚持的艺术追求,数十年来他于农村、水利、报业长期不断的一线工作中始终坚持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与创新尝试。地域文化的熏染影响、时代审美的趋向嬗变,都促使他从文化发展的根底与时代发展的前沿去审视、触碰国画山水技近乎道的本体演进,使得他对国画山水的继承与创新和谐地融汇在画面呈现之中,并在“写意写实写气势,画山画水画感受。不为古人今人役,妙造自然任我游”的艺术体悟之中最终成就了独具个性的国画山水艺术思考与创作实践,呈现出迥异于前人和他人的面貌。

  石鸿山水画小品的另一特点,在于其师古法以出新意、师造化以出自然、得心源以求“同自然之妙有”的艺术呈现。作为艺术探索的追求,他始终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对抗与融合之中,致力于破除程式苑囿,既坚守传统又不断汲取新的审美元素,希冀以自己的独特笔墨与个性视角,奋力脱古开新,营造作品迥然异出的水墨气象与深远意境,探索个人创作的独特面貌与风格。画集定名“小品” ,是相对于严谨、缜密的大幅画作而言的。所谓“小品” ,源出佛经,详本谓之“大品” ,简本谓之“小品” 。国画小品的艺术特征集中呈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画幅小、构图概括,侧重表达画家的主观思想;二是作画时间短、无约束,瞬间兴趣所至,即兴创作,抒发胸臆,吟咏性情;三是灵活性强,将生活与笔墨情趣融为一体,一花一草、一石一树、一人一物,均可入画;四是强调骨法用笔,注重气韵生动,从内容和物象交叠之中构筑广阔多变的艺术空间。对此,石鸿在《小品集》均有出色表现。总体而言,《小品集》所收画作无不既有着国画小品普遍的艺术特征,也有着画家独特的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