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土地的内在生命力
——试析陆庆龙的陇西油画写生
栏目:画者
作者:赵昆  来源:中国艺术报

沟壑纵横黄土坡(油画) 陆庆龙

  风景画经历了历史性的审美与艺术价值的变化,从强调古典智识观念,重视视觉秩序和素描,到强调浪漫的观念,重视感官与色彩,从理想化到不完美,在19世纪末,走上“纯视觉”的观察与艺术形式的独立道路。后印象派画家塞尚提出“画出自然的内在真实” ,“内在真实”意味着艺术家更加主观地对客观对象进行处理,也成为艺术家的精神与意志在对象上的体现。并不是说现代的风景画一定比古典风景画高明,或者技术手法在不断进步,而是每一个时代的画家都有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他们各自的问题情境。譬如古典风景的形态必须遵循画面的整体效果,这种效果是以调子的秩序出现,即局部形态的调子与其它局部形态调子相处呈现应有的分量和价值,它们以黑、灰、白的层次与等级被设计,最直接而鲜明地展现作品中的调子“秩序” ,而这却排除了色彩的意味。但是这种“坚实”的秩序却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塞尚等以后的画家。事实上,现代画家的自由而自足的创作始终是在古代大师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着,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油画创作中,传统一直未曾离去。

  陆庆龙试图在陇西表面贫瘠而内在充满活力的风景中表达一种“内在的真实” 。他强调笔触与运笔的力度与方向,以推、揉、挤等手法,婉转扭摆,在笔触与笔触之间的结合处堆塑、挤压或者有意留出痕迹,通过白色颜料拖出蜿蜒的未消融的冰雪痕迹,既有“书写性”的笔意也有塑造性的笔法。黄土山体之间的褶皱、隆起和坍塌,仿佛自然肢体的内在力量在执拗地左突右冲;那些显现着红色的内瓤的山体,如同皮肤下的血脉贲张的肌肉,在那些黄土高坡的壁面生长的植物,画家以橄榄绿、土绿等颜色表示,夹杂在大的色域之间,但又很含蓄,显示生命的杂陈,如同人体上的胎记或黑痣一类的生命赘物。好似法国的夏多布里昂的话语: “风景画应该像人体画一样去揭示和表现肌肉、骨骼和肢体。 ”

  陆庆龙曾经表示,描绘黄土高坡,要有“土味” ,但不要“土气” ,他的意思还是要发挥油画的材料的长处,既不要让对象牵着鼻子走,又不要过分主观化,而且在主观与客观之间保留绘画材料的特性,这个常常是油画家拿捏的难处。譬如在一些描绘黄土高坡的作品当中,画家被黄土的表层具体的颜色与形体所牵制,过度追摹黄土的固有色,使色调过于高昂,抑或格调陈滥。陇西的风景色彩浑然一体,基本在一个色系里,但仔细观察,颜色又很丰富,色差很微妙,适合在单个色系里进行调子研究。陆庆龙在色彩上进行了压缩,他的作品的调子基本是中明度的,以色造型和大面积的近似色域,由面积和形体趋势对比来造成整体动势与构架,在此基础上展现合理的“肌理” 。由此,我们看到画家既有尊重陇西的景观特点的一面,也有概括与演绎的一面,对某一特定对象的灵活处理,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画家在技术层面上对艺术之“道”的深刻理解。

  席勒讲:“质料应该消失在形式中,物体应该消失在意象中,现实应该消失在形象显现之中。 ”近年来陆庆龙一直在努力,对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反复研究,在他2014年出版的画册当中可以看到,他对感性形式的关注,形式与内容之间,更倾向于形式服务于内容,人的表情、形态等非常突出。而在他关于陇西的风景油画写生创作中,让人感受到,陆庆龙的油画形式逐渐独立出来,他独特的笔触与色域结构中,抽象的形式开始出场,他的创作个性也日渐显露出来,油画颜料的油性厚重、凝涩的力度、笔触笔意、色彩的力度都有可圈可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