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打动人心的是深厚的人文精神
——张安华与他的环保主题绘画
栏目:画者
作者:本报记者 张婷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全球变暖——干旱之一(油画) 张安华

  芬兰艺术史学家罗格·古斯塔夫松曾说,在生态与环境的话题上,尤其是在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话题上,艺术家应该给予关注,更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作为。多年来用画笔聚焦这一主题的艺术家张安华,创作了一系列油画作品——被无情砍伐的森林中,相互依偎的母猴与小猴;污染的黑色河水中,艰难求生的小鱼;可怕的火灾中,危在旦夕的鹿群……这些触目惊心的画作,虽没有给观众唯美的享受,却足以震撼人心。

  以生态环保为主题,在油画创作领域并不常见;张安华原本的研究领域是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经济政策,因为工作的缘故,他比别人更强烈地意识到聚焦这一主题的必要。“这已经是全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艺术工作者不能对此视而不见,或者假装视而不见。 ”张安华说,他着意在画面中描绘的,既是我们所处的客观自然环境,也是人们的精神状态、思想状态。“按照我们传统的哲学所讲求的‘天人合一’ ,人和自然要相互交融,而不是一味征服、掠夺自然。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是要解决人类自身的意识问题。所以我渴望以艺术的形式,启发观者去认识现实中生态被破坏的现象,并由此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对世界的热情关爱。我们应当对当代社会投以应有的热情,使艺术作品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唯有深入地关心社会问题,拥有高度的人文精神,作品才能真正产生触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

  也有人认为,用摄影表现生态与环境问题,会更加客观、真实,也相对便捷;而通过运用这两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并长时间地进行对比,张安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绘画是表达思想更为有效的手段,它的妙处,在于人的主观精神与情感在对客观对象有所体悟之后,可以与技艺相结合,使作品呈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摄影的真实,是呈现客观对象的自然真实,而绘画则是更多地通过主观创作,再现艺术的真实,有穿透表象表现实质、表现根本的巨大力量。

  近年来,张安华的环保美术作品在国际交流中越来越多地获得了关注与肯定:联合国友好大使基金会主席为他授予了“优秀环保艺术家”称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等人也都为他签名题词鼓励他的创作。张安华认为,国际同行所肯定与鼓励的,是他作为一名当代中国人,积极关注生态环境的文化立场;也是他作为一位艺术工作者,以艺术的形式努力呼吁和唤醒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的艺术担当,他说:“我的环保类绘画既有用批判性的笔调,对毁坏自然生态给人类造成的生存危机予以的揭露与揭示,也有从审美的视角,对人类关爱自然环境、呵护精神家园予以的诗意赞美,这些都是人类共通的,并没有国界之分。因此,当我的作品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等地展览的过程中,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和兴趣,并产生共鸣。 ”

  如今,中国的油画艺术已经成为国际艺术潮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像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影响一样,中国艺术的指向也日渐成为影响世界艺术的动向。因为创作,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张安华,格外着重对西方艺术的欣赏与体察,并由此思考自己未来的创作方向。他始终认为,作为一位中国的油画家,既要避免成为西方艺术的“盗版者” ,又要防止重复旧的传统。“寻找中国油画自己的特色和价值标准,要从中华文化的高度来思考我们面临的艺术问题,这样才会对艺术走向有深切的理解、对多元的艺术思潮有正确的鉴别力,在对艺术品格的追求中才会坚守住独立思考的能力。 ”张安华继而谈到:“在油画的形式语言层面,我所期盼的是进一步去探索和提升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应该是在富于鲜明时代性的同时,又具有不可替代的原创性。对油画艺术的探索、发展,要保持和把握油画的基本特质,即它的空间、体积和色彩的意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从中吸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领会可资发扬的精神,这是一个深刻的学习研究过程,也是一个滋养心灵的有益过程,更是一个探索创造油画艺术的中国风格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