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眼中的“自己”
——谈舞剧《杜甫》
作者:文/李锐 图/王徐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舞剧《杜甫》领衔主演李庚(左)、主演李晋

  杜甫,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 。也许因“中秋节”的起始年代和杜甫本人出生、生活的年代正好重合,恰逢此日,笔者有幸观赏由重庆市歌舞团演出的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舞剧《杜甫》 ,不禁对这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伟大诗人心生念怀。

  从诗歌说起,在于舞剧《杜甫》的章节和杜甫的生前事迹、代表作品是分不开的。从剧情简介可以看出,编导对杜甫诗歌的关注是一个独特的架构视角,其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将文字语言的诗歌转化为肢体语言的舞蹈。编导从诗歌文本出发,用舞蹈的语汇来塑造编导心中的杜甫形象,正所谓“文如其人” ,最终孕育出这么一部情节催泪、视角独到、情感饱满的舞剧佳作。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出自杜甫的诗歌《丽人行》 。引该诗句于剧情简介在于还原杜甫所处时代歌舞升平、女乐充宫的奢靡世态和宫廷文化语境。剧中的女子群舞所产生的拧腰、松膝等美学意象,来源于编导对于诗句的舞姿成功转换。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唐代丽人连臂而舞、携手春游的踏青图。正如“连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人归” 。

  从诗歌说起,是形成该剧逻辑衔接的一个关键点,它是编导在结构处理上得以匠心独运的参考依据。反观中国当代舞剧创作,舞剧《杜甫》实为首例。将研读诗句文本与舞剧编创相结合,其意有三:将现代人的编创视野更加真实地回归历史原貌,站在“史”的角度上来把握舞剧的情节、人物、道具等环节;尽量减少现代人无由地肆意发挥和主观渲染;最大限度地去复原文本诗词中的真实语意,理清真实的历史文化语境,从而符合相关历史和文学的真实记载。仅此而言,舞剧《杜甫》不是首例。谈其首例,在于编导看到了唐诗与唐诗作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来诉说和表达,这是一大进步。首先,编导将语言性质的诗歌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你来我往的桥梁,运用形象思维,用诗句生成杜甫生平的不同心境和人物状态,即舞剧人物特征;其次,编导将杜甫的不同诗句进行串联,可完整地形成一个逻辑关系,即舞剧逻辑主线;最后,编导通过对杜甫不同时期的诗句进行研读,从舞蹈本体的角度出发,采用古典舞的语汇,将文字转化为可视、可舞、可心动的舞姿和舞态,即舞剧语汇。

  回到本文的主旨题目:杜甫眼中的“自己” ,不免让人心生疑问,包括人物定位及人物关系。因于此,笔者认为编导韩真、周莉亚不愧为中国当代最新锐和最成功的青年编导之一。在解释上述问题之前,先理清“虚”与“实”的概念。“虚”与“实”最早用于美术、书法等艺术门类,它重视艺术语言在组合和排列中所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美学意境,蕴含着抽象和具体、有限和无限、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在舞剧《杜甫》中,编导将“虚”与“实”的手法以肢体语言的形式嫁接在舞剧的人物关系上,让笔者在欣赏舞剧时一直在思考,从而不断地进入、抽离、再进入、再抽离……分秒间都在对两位杜甫进行人物的角色定位,“这个杜甫是?那个杜甫是? ”

  舞剧简介序中,因“回首”二字,可明确将舞剧《杜甫》 ,真实定位为倒叙的编创方式。由此可见,序中的“一个角色、两人饰演”是具象的,所以不存在“虚”与“实”的转换,仅需编导在时空的过渡上做足文章,也对舞者的表演(戏剧表演)提出了超高的要求。抽象的“一个角色、两人饰演” ,主要体现在舞剧上篇和下篇之中,“虚”与“实”的转换基于此处。

  纵观本剧上篇、下篇、尾声,这部舞剧中定有这么一个杜甫,他是作为文学大家或者历史人物而客观存在的杜甫。他站在回忆自己一生壮游羁旅的角度上,展开与自己的对话。虽服饰打扮与另一杜甫的形象完全一样,也不能遮盖编导在角色处理上的高度把握,即“吾看吾” ——杜甫眼中的“自己” 。从编导的角度而言,该剧编导本也是舞台之外的又一个杜甫,从对杜甫本人和诗作的研读中,她尝尽了杜甫所有的苦与痛,所以也自然会将自己幻化为杜甫本人。在编创的同时,编导其实也是在自我观照和修行,谁人没有豪情壮志?谁人没有委曲求全?谁人没有回归自我的重新认定?谁人没有舍己为人的大公无私?这或者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杜甫……

舞剧《杜甫》将杜甫诗歌转化成可视的舞姿

     相关链接

舞剧《杜甫》演绎诗圣的理想与情怀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伴着悲怆的音乐,一首首杜甫忧国忧民诗歌中的震撼场景出现在舞台之上……9月14日至15日,重庆市歌舞团原创舞剧《杜甫》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用舞蹈呈现了“诗圣”杜甫的一生。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 《杜甫》由重庆市歌舞团倾全团之力、历时一年精心打造,韩真、周莉亚执导,剧作家唐栋、国家一级作曲刘彤、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高广健、中国歌剧舞剧院服装设计师阳东霖、著名造型师贾雷等组成主创阵容。该剧自今年4月于重庆首演以来,至今共演出20多场,其间历经不断修改、打磨、完善,在舞蹈动作、舞美设计、音乐、服装等方面都力求让人耳目一新。

  舞剧开篇便是公元767年,漂泊于夔州的杜甫虽已年迈体衰,却未忘怀家国天下的理想抱负,从而回溯其青年壮游、赴京应试,却屡试不中困顿长安的情景,通过“壮游羁旅,踌躇满志济天下;长安十载,求官谋事为苍生;弃官归隐,笔底波澜惊风雨;登高望远,历尽沧桑唱大风” ,意象化地将颠沛流离的“诗圣”的一生跃然于舞台之上。

  虽然是历史舞剧,但《杜甫》却现代感十足。舞剧一开始,一首一首杜诗以灯光的形式不断投射到幕布上,让人有种时光穿越之感;杜甫在求官失败后,幕布从天而降,灯光投影出一片飘逸的云海,杜甫在云海之间孤身站立。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该剧也别具新意:在“安史之乱”时, 10多位宫女面无表情,按照仕女图的动作跳起了“僵尸舞” ;为了表达官员像蛀虫一样贪婪,演员在宽大的官服中跳起了“蛀虫舞” ……而把现实中的杜甫与他的影子并置于剧情当中是该剧最大的亮点之一。青年舞蹈演员李庚、李晋这对双胞胎兄弟分饰杜甫和影子。影子以类似时空穿梭的方式、在杜甫经历巨大内心挣扎与震撼的时候出现,见证了其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这个剧,不是杜甫传记,而是通过他演出时代气质。 ”诚如导演韩真所言,舞剧《杜甫》希望引领观众透过千古诗文看见、听见、经历并感知杜甫内心的成长和蜕变,感受诗人身居茅屋、心系苍生的理想与情怀。

(本报记者 王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