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史影像书写的新探索
——电视剧《天涯浴血》观后
作者:尼三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期播出的电视剧《天涯浴血》是一部值得关注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当今时代,历史题材电视剧是人们走近历史的重要渠道之一,它一方面改变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另一方面丰富人们对历史的感受。比如,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对历史作出了与教科书不太一样的解读,引起人们的讨论甚至争论,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改变着人们对剧中所呈现的那段历史的看法;电视剧《长征》 《井冈山》等则是另一类,它们不冲击人们关于历史的看法,却通过艺术的演绎,使辞书、史书或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丰满、生动、形象,丰富人们对历史的感受。

  应该说, 《天涯浴血》在上述两个方面都有可着力之处。该剧讲述的是海南革命史,在此之前,海南的革命以及被称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的冯白驹等,多少局限在地方史志的范围,除红色娘子军外,在社会上的知晓率并不算高。在这个意义上, 《天涯浴血》长跨度、全景式地呈现海南革命的历程,可谓革命史影像书写的突破,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也丰富着人们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更何况,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在艺术表现上是值得开掘的富矿,除了脍炙人口的红色娘子军之外,冯白驹的传奇经历,以及韩练成与冯白驹之间的误会、华侨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琼崖独特的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生长点。

  通观全剧,有些方面得到了足够表现和开掘,但有些地方则还不太够。而这种“够”或“不够” ,与该剧作为一部反映区域革命的作品,与中国革命史整体叙述框架的高度同构有关系。首先, 《天涯浴血》的叙事线索与中国革命史话语高度同构。如果我们看电视时,手边放一本《中国革命史》甚或更加简洁的《中国革命史年表》 ,就很容易发现这一点。全剧从琼崖地区大革命失败、革命转入农村开始,到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以及抗战胜利之后的两党斗争,最后解放海南岛,无论是时间线还是情节线,与中国革命史铺设的铁轨严丝合缝。剧中的人物,有真实也有艺术虚构,但他们都像一列火车,在这条铁轨上奔跑,在出发时就已经知道了目的地。比如,打下椰子寨之后,琼崖革命者内部关于是守是撤的争论,以及是否攻打嘉积,都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大争论在琼崖的体现。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不至于出现史观、史实方面的重大偏差和失误,而这也正是当下许多历史题材剧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而且,这样的处理把琼崖革命与大时代、大棋局联系在了一起来,使观众在中国革命大版图中看琼崖,加强了此剧的社会教育意义。不过,这样的处理也带来叙事的呆板,根据“历史单元”而非“艺术单元”的平均用力,多少掩盖了琼崖革命的特殊性。当观众的目光和思绪沿着革命史的列车轰鸣行进时,在车窗两边,更多地看到了革命,却忽略了琼崖。

  其次, 《天涯浴血》的故事架构与革命故事架构之间的高度同构。近年来,革命故事有一种常见的手法或模式,是将革命斗争“家庭化” ,把剧情的矛盾冲突设置在一个家庭或家族中加以呈现。比如,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家”是如此,《天涯浴血》中的“邢家”也是如此,哥哥邢斌是国民党“死忠粉” ,妹妹邢小玉则是追求进步、靠近共产党的热血青年。类似的故事在革命史中可以找到无数原型,这符合艺术创作中“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规律。更深一层看,从家庭开始,本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许多革命者走向革命的第一步,恰是冲破家庭的束缚。家族、家庭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为革命从家庭开始,提供了最真实也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说实话,当下一些作品对此揭示比较薄弱。而《天涯浴血》则有所改进。如该剧开篇,邢小玉从恶婆婆手中解救童养媳,义正词严地说:她是人,不是牲口!先进的中国人带领群众“造反” ,就是要破除那些不把人当人的制度和习俗,这才是最本质的人道主义精神。今人论艺喜谈人性,党领导的革命从根子上就带有浓郁的人性追求,这也是她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源泉。但令人遗憾的是,后面的剧集在这方面挖掘不太够,剧情更多地围绕“革命斗争”而展开,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广阔观照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