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在“金砖”文化地带的“混合生长”
栏目:艺术眼
作者:本报记者 王雨檬  来源:中国艺术报

  比利时新概念艺术家维姆·德尔瓦创作的第三届文献展参展作品。他的作品注重人的身体语言以及身体本身,如批评家罗伯特·恩莱特在杂志《边境口岸》中写道:“德尔瓦参与艺术创作的方式重新定位了如何与美创建联系”。维姆·德尔瓦在这件作品中,从身体机能和人类学的艺术出发,探讨了它们在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

  时隔六年,今日美术馆将于今年12月10日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为期三个月的第三届文献展。本次展览将由中国策展人黄笃与古巴策展人赫拉尔多·莫斯克拉联合策展,并邀请来自中国、墨西哥、比利时、西班牙、智利、巴西、印度、荷兰、瑞士等国家的50余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参展。

  为了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此次展览的主题,今日美术馆以学术讨论这种特别的方式于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展讯的同时,邀请策展人黄笃和赫拉尔多·莫斯克拉,以及伯明翰城市大学教授乔纳森·哈里斯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亦杨通过阐释展览主题来探讨在以金砖国家为引导的新兴国家所发生的艺术。

  本次展览主题融合了中、英、法三种文字—— “另一种选择BRIC-á-brac:The Jum-bleof Growth”,英文The Jumbleof Growth译为“混合的生长” , BRIC-á-brac是法语中的俚语,泛指混杂、差别,或是处在某种潜在的混乱、不均匀的组合中,意指一种混沌状态,而BRIC则是“金砖四国”——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的首字母缩写。三种语言构成了一个多样、混杂的艺术命题,泛指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文化背景迥异、现代化进程中与他者的碰撞,导致在全球化冲击下社会转型所凸显出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差异。这种基于全球政治经济的文化整合,产生了相互渗透与抵抗并存的现象,构成了全球化与地方化共生的文化景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并不是割裂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混合生长的整体,处在交融-混杂-裂变-生成的一个状态,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互相抵抗,我们要以全球化的视角去辩思这种相互依存共生的艺术。 ”黄笃认为,“此次展览讨论的以金砖国家为出发点的文化地带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也有很多问题可以延展的地带,在这个地带里所面临的挑战、机遇、变化是这个展览的方向和意图。 ”

  金砖国家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占据全球25%的领土,超过40 %的人口生活在金砖国家,他们在国际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重新界定了世界的格局。“快速而又不均衡的现代化进程,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很多后殖民国家需要不断地去应对后殖民社会中复杂、多元、模糊的各种问题,展览就是通过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的视角间接或直接地反映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些个人看法。 ”赫拉尔多·莫斯克拉说。

  我们是否有必要区别各文化地带混合生长的艺术,还是将其整体称作所谓的“全球化艺术” 。最近刚刚出版了新著作《全球亚洲艺术》的乔纳森·哈里斯认为全球化艺术也是展览将会涉及的问题:“全世界到底是在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还是在失序,这两个目前可能是并列的。全球化发展是不均衡的,全球艺术领域的发展也是不对称的。西方的艺术机构可以说一直像门神一样把持着整个世界的艺术发展,现在中国的艺术市场正在不断地发展,逐步成为亚洲市场的一枝独秀。但是全世界是否存在一个所谓的全球化艺术,恐怕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 ”

  那么,所谓的全球化艺术会不会像现代人的生活一样“与国际接轨” 、像科技水平和价值观一样越来越趋于同一呢?邵亦杨用展览主题“另一种选择”阐释了全球化艺术的发声方式:“现代性还有另一种选择,从来没有单一的文化,欧洲没有单一的文化,中国没有单一的文化,一个有生机的文化会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成果,最好的文化传统就是能够不停地适应、不停地融合、不停地进步,既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要接受新的东西。 ”

  在年底的今日美术馆文献大展中,观众还将进一步透过对不同艺术形态和文化发展状况的比照与研究,从中发现在不同经济发展体下的形式表现和语言特征,并审视亚洲自身的独特生长路径。更为重要的是,展览视角还将转向在中国被长期忽视的拉丁美洲当代艺术,以此探索其丰富的文化混杂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