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美术:记忆、担当与梦想
作者:任军伟 欧阳逸川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5年的中国美术,彰显合乎艺术发展规律的美术史逻辑,是文化自觉下对传统的诠释和追寻,对民族化艺术创作的虔诚与敬仰,既有美术展览带来的新气象,也有集体记忆下对历史的叩问和反思。同时,美术馆的发展春意盎然。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中国美术和世界美术相互交融的大合唱,国际性的交流和视野体现“和而不同”的风范,架上绘画的复兴使美术创作自觉进入理性与平和的传统轨道。2015年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家们通过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形式展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悲壮画面,真实记录可歌可泣的历史,承载了美术家们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愫。2015年,“到人民中去”成为美术家扎根基层、汲取创作养料和灵感的常态,他们既远离浮躁,专注写生,又将快乐和知识传播到基层。2015年,也是美术馆迎来重要机遇和发展的一年,新增4家国家重点美术馆, 16个“2015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也将进一步丰富各美术馆的典藏,成为研究美术家及其艺术乃至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文献。

太行铁壁  王迎春  杨力舟

  关注架上绘画

  百余年来,中国美术一直坚守纸本、绢本等传统中国绘画形式,一切艺术语言和思想都可以在这一载体上展开并自我完善。即便是西方艺术形态引入,在中国,架上绘画依然是主流形式,这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民族精神有一股强大惯性,似乎能消解其他艺术变种,并将其他艺术形式统一或消解到自身的形态之中。

  9月24日,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96个国家的605位艺术家作品参展。展出作品685件,其中国内作品188件,国际作品497件。除主题展外,尚设有东南亚、加拿大等6个当代艺术特展。艺术家用作品诠释各自的“记忆与梦想” ,体现了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同时也展现出对传统艺术形式探索与突破的努力。西方美术发展路径是跳跃性的,非连续性的,而中国美术的发展是螺旋式的,连续性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自身的精神规律,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完全可以将架上绘画发扬光大。近些年来,中国画家们似乎有了这种文化自觉和精神自觉,如油画的民族化、传统中国画的水墨拓展等。

  责任意识与历史担当

  美术作品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同时也能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通过作品记录历史,反思过去,启迪当下。20世纪中国美术,抗战“救亡图存”是美术史的重要内容。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作品展”通过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形式,深情记录了新四军可歌可泣的对敌斗争史,丰富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专题内容。著名画家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是20世纪中国美术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揭露日本侵略者罪恶的经典巨制。 “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将组画、手稿、文献呈现给广大观众,让后人牢记惨痛历史,警醒未来。 《矿工图》既有宏大主题,艺术形式语言上也作了大胆探索。作品表现了抗战期间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的苦难血泪史,以唤起后人对战争灾难的反省,展现了“和平” “人道”的永恒主题。而由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铸魂鉴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则以各个时期的抗战历史作品,展示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进程,堪称一部抗战艺术史诗。关山月创作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题材作品也难得在“仇情借笔作镆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关山月抗战主题作品展”上与观众见面,其作品秉持现实主义的人文理想,关注抗战烽火下触目惊心的中国社会、流离失所的难民、困顿的知识分子、被摧毁的城市,画家通过吸收西画素描、透视、明暗等手法,努力探索艺术真实与现实生活的统一。

看飞机  于小冬

  到人民中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而且美术家可以在写生中发现感动、发现意境、发现典型形象,从而获得创作灵感,创造表现方法和笔墨图式。美术家只有深入现实生活,长期反复地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从不同视角深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才能具备创作优秀作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2015年,中国美协主办了多场“到人民中去”系列活动: “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者走进浦江‘五水共治’写生创作志愿活动” ,在农村文化礼堂进行书画志愿服务,举办写生创作作品展览;中国美协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第二炮兵某旅,开展体验生活、赠送图书、辅导交流、笔会创作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中国精神·中国梦”美丽乡村行系列写生采风活动首站走进上杭古田,“中国精神、中国梦·美丽乡村行”赴湘西老区写生创作活动在湖南省长沙市橘子洲头正式启动……10月18日, “向人民汇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当代十五位美术家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李焕民、詹建俊、刘文西、徐匡、刘大为等15位画家的75件代表作品,全面呈现了这些画家长期扎根基层、深入火热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反复进行生活积累和创作实践的点点滴滴。

  美术馆发展喜迎春天

  美术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地标。10月15日,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次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结果的通知》 ,浙江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 、武汉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被评为第二批国家重点美术馆。此外, 2011年评定的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包括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9家美术馆,也在本次评估中顺利通过复审。国家重点美术馆的评估主要从美术馆的综合管理、建筑与环境、藏品资源、展览与社会影响、公共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五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为进一步提高美术馆的社会贡献率,第二次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更加强调美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教育上的建设,文化部将在展览展示、作品收藏、人员培训、国内外交流等方面给予国家重点美术馆以优先支持。

  美术馆是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藏品”自然构成美术馆最主要的硬件,不少美术馆的藏品中大部分来自藏家或美术家本人及其家属的捐赠。上世纪初以来,不少大收藏家、艺术大师将私人珍藏捐献给国家,成为公共物品。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捐赠价值不菲的艺术品给公共美术馆,丰富了美术馆的藏品资源,同样令人景仰、称道。为鼓励艺术家、收藏家和社会各界向国家捐赠优秀美术作品,推动各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增加美术收藏经费投入, 7月3日,文化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实施办法(暂行) 》出台,设立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资金,用于支持包括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以及文化部评定出的国家重点美术馆的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的实施。2015年,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王临乙、王合内作品捐赠收藏项目” “刘勃舒作品捐赠收藏项目” “司徒乔作品捐赠收藏项目”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漆艺作品捐赠收藏项目”“周思聪《矿工图》等作品的捐赠收藏项目” “冯法祀作品捐赠收藏项目”等16个项目入选国家美术作品收藏捐赠奖励项目,这为各大美术馆扩充藏品资源、捐赠作品进行展示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为美术馆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