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连连  持续发展
——2015中国书法大盘点
作者:李一 段永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范仲淹《岳阳楼记》四条屏(局部)  孙伯翔

  2015年的中国书坛,大事连连,活动不断。四年一届的“国展” 、三年一评的“兰亭奖” 、三年一次的“书学讨论会” 、五年一次的“书协换届”都发生在本年,可圈可点。而书法博士队伍的崛起和书法新兴传媒的出现,也给2015年的中国书法增添了异彩。

    展览:新举措与新军突起

  2015年,全国性的重大书法赛事有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两个赛事组织者精心准备,广大书法家积极参与,可谓精中选优,在赛事评审、展览呈现方面采取了一些新举措,出现了一些新面貌。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仪式5月在绍兴举行,评审工作除了引进先进的计分软件系统外,其新的亮点就是借鉴其它艺术门类评比“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做法,力求评分的准确性。

  8月,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以下简称“国展” )在北京举行。此次国展在作品评审方面,中国书协提出“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并包”十六字方针。在征稿启事中明确将“文字审读”“拼接减分”等具体的评审环节率先告知,突出“艺文兼备” ,旨在重视书法家的文化修养。这对书法回归理性、回归本体、回归文化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在具体展陈上,强调了整体设计意识,展陈效果大大增加。本届国展好评如潮,当然,也有风格雷同的批评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国展在以往开设论坛的基础上增加了配套的经典书作展: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国家博物馆“金文甲骨文”展、国家图书馆“善本碑帖” “名家学者手稿”展。年末,中国书协与国家图书馆又联合举办“宋元善拓暨全国书法临摹展” ,更加强了古今的对接。书法学习者一边直面经典书法真迹与拓片,一边比照当代的书法临摹与创作,知古而鉴今。尤其是“石渠宝笈”特展,冯承素本《兰亭序》展现在世人面前,着实值得点赞!

  书法博士拔戟自成一队,办展览、搞论坛,集体亮相,是2015年的新现象。11月,在中国书法城乌海举行了“艺舟双楫——全国首届博士书法邀请展暨博士论坛” 。长期宅于书斋著述的书法博士,而今集体走向展览的前台,这是一支科班出身的生力军。书法博士受过系统的书写训练,有着较好的理论素养与学术视野,他们的登台将会对当前书法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韩东印痕  韩东

  学术:探讨当代、服务社会

  2015年,诸多全国性书法学术研讨活动都把目光聚焦在“当代” 。“探讨当代”成为今年书法学术的亮点。

  1月,第十届全国书学讨论会在河南安阳举行。主题涉及书法篆刻的史论、美学、技法、批评等方面,突出的议题是当前书法创作现状、审美理念、风格取向,以及书法艺术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与会者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十一届国展论坛与全国首届博士书法论坛更是直指“当代” 。国展论坛集聚了一批书法以及相关专业的学者,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三个场区开讲。主题为“十一届国展评审与当代创作研究”“当代书法文化研究”“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书法”“金文甲骨文与当代书法创作”“碑帖善拓与当代书法”“名家学者手稿的意义” ,几乎无一例外地直接关联当代书法的发展。正因为剖析书法当前事,听众踊跃参加,讲坛场场爆满。今年可算是“探讨当代、服务社会”的一年!

  公众教育是学术的延伸。虽然书法教育“服务社会”不是今年独有的事情,但今年仍然有几件可圈可点的事情。一是第二届国学修养与书法高研班继续开班;二是“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项目持续进行,课堂教学与教材编写并重,并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培训项目;三是中国书协与各地书协共同举办中国书法公益流动大讲堂,自3月启动至今已经惠及山西、吉林、宁夏、重庆等十余个省份的书法爱好者,好评如潮。

  媒体:快速高效与权威考量

  新兴书法媒体的发展,逐渐成为弘扬中华书法、推动书法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的第九届国展,书法网络媒体的评审监督与新闻推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法爱好者竟能彻夜不眠地等待国展的报道。而后几年,赛事频繁,书法网络媒体几乎成为书法爱好者不可脱离的依赖。

  2015年,书法微信平台的推送成为热点。微信平台产生于2012年,微信传播书法源于何时暂且不论,其炽热于今年是肯定的,其优点也有目共睹。一个书法事件通过手机微信,能在瞬间流播世界各个角落;书法爱好者通过微信既可随时随地欣赏古今书作,也能自做媒体人将自己的书作或观点呈现于微信,与微友互动。微信作为新兴书法媒体使得书法学习与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快速而高效。

  就权威性与收藏性而言,传统纸质媒体与著作出版物仍然是网络、微信等电子媒体无法替代的。今年书法的出版物虽不在少数,但并没有出现大部头的博人眼球的书籍。值得注意的是, 2012年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法占相当比重的《石渠宝笈》伴随着故宫“石渠宝笈”特展,在今年着实火了一把。此现象提示:传统纸质媒体与著作出版物应在保持权威性和收藏性方面加大力度。

石涛论画(局部)  王玺

  期望:做新时代“四有”书家

  2015年12月,中国书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团,书协换届引发热议。热议说明人们关心、期待当前书法的健康发展。

  在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出“书法四有” ——书中有“文” ,书中有“道” ,书中有“人” ,书中有“德” ,引起众多书法家的共鸣。书法同文学一样,存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近些年,书法创作趋向“制作” ,趋向“炫技” ,对形式过度偏重。“书法四有”的提出强调书法创作要有“内容” ,振聋发聩,确实值得当代书家反思。

  而在年末12月27日正式启动的“让书法家回家”全国大型公益行动,可以说为2016年的书法艺术开了一个好头。活动自启动之日起,组织百位书家面向社会每年免费让一万个中国家庭挂上一幅书家装裱好的书法作品,活动将持续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