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经典 守正创新
——谈梁时民绘画艺术
栏目:画者
作者:傅录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暖冬(中国画) 梁时民

  个子不高的梁时民是一个低调的艺术家,高度近视的眼睛给人一种随时在思考的感觉。他的创作、他的作品《暖冬》更让人感受到他对艺术的执著。

  “5 · 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时,作为花鸟画家的梁时民想,要创作怎样的作品才能将救援工作和灾后重建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灾区人民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自身感悟表现出来呢?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构思,他开始着手创作《暖冬》 。该作品以灰雁这种群居的鸟类为题材,整幅画描绘了冬日的沼泽滩上卧着几十只小憩的大雁,它们以各种姿态聚集在一起相偎取暖,眼神充满坚毅和淡定,作品以暖色调为主,格调雅致沉静,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浴火重生、坚强不屈的精神。

  《暖冬》入选了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荣获提名奖,曾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备受好评,作品第一稿的草稿在拍卖中以172 . 5万元的价格成交;现在还有不少藏家要来收藏他这幅作品的正稿,但他一概谢绝。原来,这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创作这幅作品期间,恰逢梁时民的母亲患癌症病危,他一边在医院里照看母亲,一边加紧创作,但就在进行最后一部分创作的一天傍晚,母亲永远离开了他。梁时民说:“我与母亲感情笃厚。能取得今天的艺术成就,跟母亲长期的鼓励和支持分不开。 ”其实,梁时民所有的创作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汗水,他的作品都是由心而造,是他心境的倾诉与表达。

  梁时民还是画界少有的跨学科博士艺术家。2003年,梁时民攻读了中国美协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的硕士,而后又进入武汉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当一个人在艺术上取得一些成绩之后,要想更上一层楼,就需要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支撑。读博期间,我系统研习了历代绘画笔墨,深刻领悟和消化,收获非常大。 ”他颇有感触地说,“我并不是为了拿博士学位而去读书。艺术其实就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汲取不同领域的营养。艺术家也需要与人打交道,研究人们的心理,分析社会现象,要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修为。 ”

  梁时民在创作中注重剖析中国画学习道路上的方向性及技法问题,他认为,中国画的发展主要是传承和弘扬,取其高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低,要站在高处往低处和远处看,要学习经典,要向历代高手请教。研习传统,就应多学习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还有清代的徐渭、八大山人、金农等历代大家的作品,他们的画意境深远悠长。山水画要多临摹研习宋、元、明、清的作品,从古人身上学东西,学习他们的传统笔墨与绘画语言,领悟画作背后的内涵、意境及思想,要弄清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如人们都说宋人名家的花鸟画好,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高在什么地方?现代的不少画家根基不牢,只能学到古人的皮毛。学习古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发扬、再创新,否则永远“走不出来” ——因为现代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阅历与古人不能相提并论。走近经典,守正创新,这亦是今天中国画艺术繁荣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