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剧院和看电视对应两种不同的思维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进剧院和看电视对应两种不同的思维

    ——罗马尼亚坦达利卡动画剧院经理摩卡奴·屋大维·卡林谈儿童剧

罗马尼亚坦达利卡动画剧院木偶剧《不莱梅的音乐家》剧照  中国儿艺提供

  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最难忘的一部剧是什么?剧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故事的难忘,还是布景的震撼,或者是台词记忆犹新?无论关注点是什么,戏剧对于儿童来说就是此时此刻,一部戏剧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以第五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为契机,罗马尼亚坦达利卡动画剧院经理摩卡奴·屋大维·卡林提出了关于戏剧的许多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儿童剧更多应从儿童本身出发

  记者:通过戏剧节的观演,您怎么评价中国儿童剧创作?

  卡林:中国儿童剧已经是世界领先了,无论是从创作、制作技术、呈现方式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记者:在您看来中国儿童剧创作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卡林:一是选材上还需考量,二是戏剧与观众的距离值得反思。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戏剧表现的主题问题。中国儿童剧题材上更多还是童话、传说。关注当代孩子心理变化,更贴近孩子生活的戏剧还是比较少,其实孩子更想看的应该是与他们相关的、反映他们生活的戏,传说毕竟与他们还是有距离的,和他们的生活没什么关系。

  记者:在您看来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儿童剧在哪里?为什么?

  卡林:北欧和德国。之所以说他们达到世界上顶尖水平,是因为像中国儿童剧院可能在戏剧制作上很宏大,但和观众还是有距离的,而北欧和德国的儿童剧更多是从儿童本身出发,特别注重儿童与世界的关系。在那里,你会觉得戏剧和儿童之间是没有距离的。

  记者:具体来说呢?

  卡林:为什么他们的戏剧和观众距离那么近,是因为他们现在已经不只局限于表演世界经典童话了,而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研究的创作,比如会去做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再有针对性地去创作。

  记者:比如?

  卡林:比如孩子最害怕什么?像我们剧院创作的戏剧《嘣!嘣! 》这个作品就与每个孩子从小都有的“害怕”相关。中国小朋友不听话,大人就会吓唬孩子说,你如果不听话,就会有大马猴来吃你,在罗马尼亚也有类似的这么一个东西,是让小孩子从小最害怕的一种东西,孩子内心一直对其有恐惧,甚至有阴影。为了让孩子不再害怕,我们就创作这个戏剧。剧中这个“嘣”一开始很可怕,但随着剧情发展,孩子会发现这个“嘣”并不那么可怕,甚至开始和它玩了,从害怕变成朋友了。再比如,我们会从孩子生活本身出发,表现家长出门打工,只给孩子提供物质而缺少陪伴的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记者:在您看来儿童剧最重要的是什么?

  卡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戏剧观赏融入现代生活。

  记者:从艺术创作层面看,最核心的是什么?

  卡林:最核心的是要传达出你想传达的价值观。

  记者:您的剧院中经典和现实创作比例是多少?您怎么看经典和现实题材的创作?

  卡林:我们经典与现实创作是一半一半。对于孩子来说最关键的就是此时此地,戏剧创作必须立足于孩子的兴趣和他们的关注点,要让看戏的孩子感觉到他们确实处于戏剧描述的情境当中。经典当然是要保留的,但是我们要从中提取到对孩子来说重要的现代价值观。比如《青蛙王子》中有人撒谎时,孩子反应很强烈。要与现实意义联结起来,要特别强调出这些价值观。

  当代戏剧创作中,我们所想的和所写的最终都会呈现在舞台上,所有的戏剧必须立足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和他们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其实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传达给孩子怎样的价值观,就是把价值观融入故事里,不必拘泥于什么故事。像中国儿艺的《东海人鱼》 《青蛙王子》等,都展示了相似的作用。孩子们在看完戏后,会根据自己在现实中的种种体会从戏剧中体会他们自己的生活,并有所收获。

  希望戏剧能够成为一剂良药

  记者:当下文化多元化以及网络时代大众娱乐形式纷繁,您怎么看这种现状给戏剧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

  卡林:现在很多父母都是任由孩子去玩平板电脑或看电视,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方式就会越来越变得快餐化。因为电脑给你的图像是非常直观的,不用再做转换立马就会在脑中成像,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看书和看戏就很枯燥了。

  欧洲就此做过相关研究,看有多少孩子还在用传统方式思维,多少在用图像思维,调查结果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用特别直观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所以,我们作为戏剧工作者就是要创作更多的剧目把孩子留在剧院中。希望戏剧能够成为一剂良药。

  记者:把孩子留在剧场,对孩子会起什么作用?

  卡林:孩子在剧院获得的是视觉记忆,会永远贮存在他们的脑海中。

  记者:您所指的视觉记忆与图像记忆核心区别是什么?

  卡林:图像记忆是静止的记忆,而视觉记忆是看到舞台上整个画面的记忆,是动态的。视觉记忆里涵盖整个舞台呈现的所有元素,包括声音、舞蹈技术、演员的表演,以及故事的冲突等。以看《东海人鱼》为例,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海洋,能听到海浪的声音,可以看到人鱼在船上船下,看到人物之间的冲突等,而图像记忆只是针对某一个画面的记忆,没有视觉记忆那样完善。

  视觉记忆就是一系列戏剧元素信息综合体。因为特别复杂,所以孩子一旦记住就会永远记住。我自己创作戏剧过程中,也往往因为小时候看的戏剧记忆太深刻了,那些记忆时不时就会跳出来影响我。如果只是看一个图像,可能记忆不会那么深刻,人又懒得思考,不容易得到这些元素。但如果是一个复杂的视觉记忆,是整个完善的系统,那么记住了就不会忘。孩子在看演出的时候,就仿佛进入了创作提供给他的一个仿真的世界,仿佛他就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了。像看《东海人鱼》 ,就像是生活在海洋里,眼看着一切是真实发生的,而荧屏里的剧,是在表演给你看,没有身临其境之感。

  记者:这确实是戏剧独有的魅力。那么在您看来,视觉记忆对孩子成长有什么帮助?

  卡林:现代社会和以前不一样了,尤其是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今天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心智发育也比较快,不会那么死板地你让我读一个故事他就读,他们通常是拒绝接受别人给他们灌输的,但如果你让他们身临其境置于戏剧这种环境中,会有吸引力,也会开启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就会很主动地接受信息。而一旦他们接受这些信息,就会永远地保存下来,比如戏剧承载的真善美。这也是为什么一部好戏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原因。

  记者:可是很多人担心孩子更多的是走进影院而不是剧院。

  卡林:其实这种情况在罗马尼亚并不多见,甚至在整个欧洲都不多,可能欧洲戏剧整个发展比较好,戏剧普及程度较高,戏剧和剧场在孩子心中还是有很重要的位置,他们首先会走进剧场看戏,甚至在学校里参与整个戏剧表演,在这一系列活动之后才会选择走进影院,所以在欧洲,电影并非孩子很重要的娱乐选择。

  记者:我了解到您的戏剧理念侧重于教育,也常常努力为孩子参与创造机会。

  卡林:是的,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希望他们通过参与戏剧表演能更好地打开自己的世界,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家庭。我们的戏剧更强调的是人的生活技能而不是教孩子表演。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孩子更能熟悉和适应他们现在生活的环境、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周围的变化。比如,现在的离婚率这么高,可能一夜之间在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父母就分开了,瞬间就成了单亲家庭,父母可能还在,但不和你一起生活了,那么孩子要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变化?再比如你如果是一个混血儿,爸爸可能是德国人,妈妈可能是土耳其人,但可能生活在罗马尼亚,那么针对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孩子要如何寻求平衡?戏剧主要可以作用于心理,让孩子的心理更加坚固,不要对什么事情都那么敏感,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的变化。如果能适应周围任何变化,就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成长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