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家名人故居联盟15年历经风雨合作办展——
博物馆界的“乌兰牧骑”走四方
栏目:关注
作者:本报记者 邵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宋庆龄故居卧室门前外景

梅兰芳纪念馆故居客厅内景

  “漫步名人故居”“名人与新中国”“名人与青少年”“文化名人与文化遗产”“20世纪文化名人的中国梦”“传承走进文化,追寻世纪名人”“大家风范中国精神——20世纪文化名人的人格与家风” ……今年,在“5 · 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作为首都博物馆界的“轻骑兵” ,由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8家名人故居组成的联盟,继续发挥其小而精的特点,推出了“文化名人与民族精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巡回展览,通过8位名人的生平事迹,向人们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据悉,展览在主会场首展后,不仅将深入军营、学校、社区与乡村进行巡展,年内还将走出国门,远赴非洲肯尼亚,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8家博物馆联合策划一场展览,这样的安排早已不是第一次,但少有人知道,它们如今已经历经风雨,走过了15个年头。

  八馆联盟展现人性与爱

  鲁迅的铮铮傲骨、郭沫若的“球形”智慧、老舍的市民情怀、茅盾的革命热忱、李大钊的坚守信仰、梅兰芳的典雅艺术、徐悲鸿的文化守护,无不与宋庆龄的伟大爱国情怀保持高度一致,他们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品格。北京8家名人故居纪念馆的主人都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苦难,他们的生活轨迹再现了近代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代表着中国精神铸就的一座座高峰。

  2002年,由宋庆龄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分别出资2000元,仅能用“易拉宝”形式联合推出第一个流动展览“世纪名人万里行” 。当年5月17日,在展览出发仪式上,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深情地说:“今天为展览‘送行’ ,日后还要为展览‘接风’ 。 ”但展览一走就是十几年,从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再到日本东京、澳大利亚悉尼……一站接一站,从京内到京外、海外,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引起社会广泛互动,所以至今也未能被“接风” 。郭沫若纪念馆副馆长赵笑洁谈起过往,感叹道:“至2007年5月李大钊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才形成了现在8家名人故居纪念馆联合的格局。2014年,是8家名人故居纪念馆联合开展活动的第15个年头。 ”

  经过15年的风雨历程,如今其合作已经初具规模,这种相对固定的长期合作在博物馆行业内应为首屈一指的。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哈骏说:“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年‘5·18’博物馆日都会有它们的声音。八馆是北京博物馆界的‘乌兰牧骑’ ,八馆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种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运行模式,取长补短,成为北京地区一个小型博物馆联盟的典范。 ”

  如何进行有效合作?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钱振文说:“8家名人故居一齐亮相,不是松散的集合而是一种聚合,他们有着内在的关联,对名人博物馆、纪念馆收藏丰富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机整合,可以很好地反映20世纪中国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风云变幻,也很容易找到共同的关注点,主题往往是当下的政治热点和社会焦点。正是这个聚合物让人们一次次把当代中国精神和它的现代起点联系起来。 ”郭沫若纪念馆副研究员张勇表示:“名人故居纪念馆并非以历史文物的收藏和古建遗迹的展示为主,而主要是展现历史名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由此,内涵特征的一致性是它们合作的内在基础。 ”

  老舍纪念馆馆长杨玉莲认为:“单独一个纪念馆的藏品内容、硬件设施可能有些单薄,但把它们集中到一起,提炼出它们所承载的精神内在,就十分有意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宣传手段如宣讲教育之类,现在很难被群众接受,宣传效果有限。八馆展览活动通过名人事迹,一点点去影响人的心灵,更加贴近民众,更易被接受。出国展也是如此,由于更符合外国观众的理解习惯,宣传效果也要好很多。 ”曾参加过八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巡展的老舍纪念馆名誉馆长、老舍之女舒济说:“当地华人多,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影响非常大,许多慕名前来观看展览的人,也通过活动了解了更多这一时期在北京的其他名人。 ”通过对文化艺术界名人的展示,把中国艺术带出去,把中国文化中“人性”“爱”“爱国”等永恒的主题凸显出来,这无疑会是全世界接受和认可的方式。

  流动的集体记忆

  有人说,文化名人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即使不是灵魂,也是画龙点睛的“睛”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北京陆续有许多名人纪念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但它们也大多面临相似的问题:处于偏僻窄小的街巷胡同中,许多观众甚至很难找到其所在。与此同时, 21世纪的中国无疑处于转型期,“博物馆”越来越多地与“文物”“藏品”“宝物”等概念联系起来的倾向也发人深思。

  如何利用好展陈这一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和特有语言?首都博物馆展览设计师程旭表示:“八馆开展的巡展活动,凸显了人物遗址纪念馆除了担负保护不可移动文物遗址保护的功能外,还有继承、传播、学习等作用。把不可移动文物的故居变成一组流动的城市博物馆团队和载体,呈现给社会的将是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集体记忆’ 。 ”同时,这也是让博物馆走出“馆舍” ,主动迈入“大千世界”的积极实践,“见人、见物、见精神” 。由此,展览更多的是以图文并茂的展板,这种最简单、最直接和最直观的展览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崛起做出重要贡献的、曾在首都北京居住生活过的8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

  十几年间,这些展览先后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心、校园、社区等地展出,还曾走近农民工子女、走进高墙;“中华名人展”图片展还走入巴基斯坦、法国、土耳其……作为梅兰芳纪念馆馆员、梅兰芳曾孙梅玮说:“大众并不是不想去了解,有时候只是没有机会去了解这8位名人的品德、造诣以及人格内涵。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事迹,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也不应仅仅展示在纪念馆里,而是应该走到大众的身边,走进观众的心里。 ”

新闻链接

201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地区主会场活动举办

  本报讯  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主办,首都博物馆承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在首都博物馆举行。主题突出、参与面广、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与注重发挥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抓住重点人群、让博物馆更加贴近青少年与大众文化生活,是今年活动的两大特点。

  今年北京地区“5 · 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口号是“传承民族千古血脉共创祖国美好未来” 。在主会场活动中,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同志向中央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陈铎及虹云颁发了“北京博物馆形象大使”聘书,两位形象大使朗读了他们专门为国际博物馆日创作的散文诗《话说博物馆》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馆长潘力宣读以“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倡议书,提出博物馆要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和文物保护有关论述精神,为“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向社会再次展现博物馆人的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在活动中,已故蒙古族著名画家、原北京美协副主席官布的夫人萨沄女士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了官布生前创作的《草原英雄小姐妹》 《诗人兴会更无前》等156幅画作。萨沄呼吁社会各界通过捐赠、提供征集线索等多种方式,大力支持北京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

  此外,老舍纪念馆、宋庆龄故居等8家名人故居联盟推出“文化名人与民族精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巡回展览、“一带一路”主题讲座、面向青少年的“博物馆之春”系列实践课示范活动等也一并展开。

  (莫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