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与时代同行六十载
栏目:大师印象
作者:马明宸  来源:中国艺术报

俏不争春(纸本设色)   1973年   关山月

  关山月是岭南画派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也是中国当代的书画大家。虽然从事传统绘画创作,但他却是一位关注时代、关怀民生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紧扣时代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用自己的艺术作用于时代和民众。关山月的艺术生涯几乎与整个世纪同行,同时他的艺术主题也与时代同行。从上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到1999年的澳门回归,这些都成为关山月艺术表现的主题;他引领时代精神近六十载,并且每次与时代的碰撞,都有经典作品产生,引发巨大的社会影响,并被载入文化史册,这种现象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大家中是不多见的。

  1935年关山月入春睡画院拜师岭南画派宗师高剑父学画, 1937年抗战爆发后师生离散。1938年广州沦陷,关山月、方人定、黄独峰等人陆续寻高师到澳门,包括杨善深等春睡画院同仁复又汇聚在普济禅院,丹青风雅萃集一方。但是在民族蒙难的时代背景下,寓居禅院的关山月并没有超然物外吟咏风月,逃难途中颠沛流离、惨不忍睹的场景深深触动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1939年,关山月用自己的画笔表现了民族同胞遭受异族侵略暴行的惨状,创作了《从城市撤退》 《三灶岛外所见》 《渔民之劫》 《中山难民》等作品,并于1940年在澳门濠江中学举办了抗战画展。展览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后又应叶浅予、张光宇之邀,作品移至香港展出。这是关山月进入艺术的起点,在这里,他以笔代戈,宣传抗日杀敌,鼓舞抗战士气,奠定了自己艺术为人民、为时代的基调。

  之后关山月又辗转进入抗战的大后方,陆续在西南三省边写生、边创作,并在桂林、贵阳、成都、重庆、昆明等城市相继举办抗战画展。1943年关山月与赵望云、张振铎从成都出发,沿西安、兰州、青海一线深入祖国大西北,一路写生办展,交游了一大批抗战文化名流。这个时期关山月已经逐渐突破了抗战这一艺术主题,把目光逐渐转向国统区民众的现实生活,他用写生的笔墨直面现实,创作了描绘西北少数民族生活的《祁连牧居》 、表现大后方民生的《嘉陵江码头》 《都江堰》 ,以及反映知识分子生存窘况的《今日之教授生活》 ,另外还有《接受后的军马》 《平价膳堂》等。在这批作品中,关山月遵循“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方向,所关注的都是普通民生,他的写生并不是冷静客观的场景描摹,也不是游离出时代主题之外的浪漫情怀,作品中透出艺术家悲天悯人的深切关怀和现实批判。这种艺术求索方向秉承了岭南一派的艺术主张,与民国时期众多以传承国粹为己任的画家笔下的寒山瘦水和高士隐居比起来,尤显可贵,更见胆气。

  如果说解放前关山月所遵循的是批判现实主义,那么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他又突然变奏,把表现主题转向歌颂描绘新中国的时代新貌上来,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新中国建设的《武钢工地》 《汉水桥》等作品,这同样紧扣了时代的主题。相比之下,这些作品的社会影响都被1959年他与傅抱石合画的经典力作《江山如此多娇》给遮蔽了。该作取景囊括华夏河山的四季全貌,傅抱石负责挥写磐石及远山部分,关山月负责绘制松树及近景部分,傅抱石笔下的山峦气势磅礴,关山月则以厚重的传统笔墨图写苍松,二美互相映衬并茂,融金陵气派与岭南风格于一体。 《江山如此多娇》以领袖诗词为画题,以描绘祖国壮丽河山为素材,来抒发人民艺术家对于新时代的诚挚深情,以山水画的方式奏出了歌颂新社会的最强音。这幅作品被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文化与政治相结合,辐射、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此画作与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成为国家的象征,成为江山的代言,傅抱石、关山月的名字也随着这幅画而进入千万家,使中华大地妇孺皆知。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关山月的艺术主题再度转变,这个时期他又形成了一个创作高峰,同样是以两幅重要作品紧扣时代主题,引发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中重要的一幅是以表现南国海疆军民联防、保家卫国为主题的《绿色长城》 ,这幅作品参加了197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 。这幅作品以广东沿海木麻黄林带为描绘对象,画题语意双关:一方面意指南方的防风林带如绿色长城一般,防风固沙,护卫祖国南疆;另一方面意指隐藏在林间的民兵哨所和巡逻海疆的南海民兵,暗喻了南疆民兵用他们的血肉筑起一道南国长城,保卫国泰民安。这幅画作融和平建设与武装守卫为一体,时代主题的表现含蓄蕴藉,成为这个时期表现时代主题且富于地域特色的经典之作。

  1973年,关山月还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他的另一力作《俏不争春》 ,这幅画是他在15年后再次选取毛泽东《咏梅》词句为题,但是却表现了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时代主题。这个时期全国还处在“文革”的浩劫之中,虽然运动斗争火热已过,形势有所缓和,但是长夜未明,黑暗依然笼罩华夏大地,这个时期黑白颠倒、真善美遭受践踏,众多正义之士敢怒而不敢言,但是他们都深信光明终将到来,在酷寒中坚守气节、砥砺品格,而这不正是梅花的品格吗?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契机下,关山月的《俏不争春》 ,歌颂铁骨寒香,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共鸣,该作在全国美展中获奖,扣动了万千国人心弦。其实中国画史上不同时期画梅者不乏其人,但是这个特殊的历史机缘不可复制,再度图绘领袖诗词的身份经历和社会影响只有关山月具备,上世纪70年代关山月再度以关梅香天下。

  “文革”结束后,进入新时期,广东作为南国艺术重镇,在全国画坛群星闪耀、尽领风骚,上世纪80年代岭南风流行全国。作为画坛耆宿的关山月复出参与筹办广东画院的重建工作, 1985年他被任命为广东画院院长,成为新时期新中国画坛地方重镇的执牛耳者。这个时期关山月再度焕发出艺术的青春,他又把艺术主题再度延伸,老树著花无丑枝,关山月又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绘制了《春到南粤》 ,为天安门城楼创作了《大地春回》等一批新作,致力于表现红棉、榕树等南国地域风貌、抒写故里情思,同样引来了国人的瞩目。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关山月继续拓展了他的梅花系列创作,一直到他逝世,形成了一个画梅时期。关山月成为新时期画坛画梅的代表,他也赋予了梅花以更加深广和多元的内涵,从表现寒梅的傲骨清香到生机活力,从故园情思到红梅报喜,梅花成为他祝福祖国、歌颂时代的母题。1987年,他再次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梅花《国香赞》 ,表现了中华民族走出重重负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无限生机,抒写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泱泱气象。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关山月又作《香港回归梅报春》 ,以示庆贺; 1999年澳门回归、新千年到来,关山月再作《梅花俏笑新纪元》 ,庆贺祖国千禧澳门回归。

  20世纪不同的时期,由于政治背景以及文化变迁等诸多原因,许多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转折期或终止了创作、或延续前风,到上世纪90年代大多去世或封笔。能够不停地转换主题,与时代同行、与民众共呼吸、与国家同命运,并一直坚持到20世纪末的艺术家,唯关山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