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策展,都“不在图像中行动”
栏目:艺术眼
作者:德加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永斌为什么要搬家去河北当农民?顾德新为什么对参加这次展览不置可否?赵半狄为什么会放弃“半狄熊猫”的创作生涯?12月13日至2015年3月15日,由艺术家组合孙原、彭禹和策展人崔灿灿共同策划的“不在图像中行动”展览在北京常青画廊、佩斯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出,其中就有李永斌、赵半狄和已经宣布退出艺术圈、回避艺术展览制度的顾德新。

  此次“不在图像中行动”展览选定34位艺术家参展(包括两个艺术机构和三个艺术小组) ,集中展现了在2008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所发生的一种新的艺术方式和方向。崔灿灿介绍,这种方式强调个体艺术家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全面实践,艺术实践不再以获得图像或是制造视觉化的物品为目的,而是在自我实践中强调生活本身的特殊方式和形态。

  将近20位年轻艺术家参与的“长安街汽车拉力赛”战果如何?康晴为什么在高速路的车流中奋力奔跑?张明信为什么要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富有中国特色的小商贩的经营方式中?这个展览,被有些媒体目之为“没有作品的展览” ,源于它展出的更多是创作者访谈的视频,其中充满了艺术家们的生活感悟、创作构思的解说,或者一些生活中的“幺蛾子事” 。但3位策展人则坚决反对这种说法。在他们看来,这个展览本身所呈现的并非是固化的艺术作品,而是诸多的独特个体在生活中的种种行动,它的目的并不在于如何生产艺术品,而是选择何种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发生对生活的回应。

  不但这个在策展人眼中“充满作品”而却并不呈现我们惯常概念中作品的展览没有“在图像中行动” ,策展的理念也是这样。“如今很多展览策划,就是‘写篇文章挂些画’ ,甚至就是策展人去艺术家工作室逛逛,跟艺术家说我有个什么什么主题,你哪天来布展,之后所有的事,就是策展人的助手和艺术家的助手来沟通,直到开幕式上,大家聚到一起,碰杯庆祝——这样做,艺术家和策展人一年做20个展览都没问题。 ”崔灿灿认为,策展人作为艺术交流的传播者,他们应当有自己的选择;而彭禹亦认为,在今天这个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被打破的时代,哪些部分、什么人的什么行为可以被指认为艺术,这是策展人的重要工作。针对当下缺乏沟通、拼盘式的展览随处可见的展览套路,本次展览策展中的大量工作是对“在社会中的特殊生活实践”的挖掘、甄别与指认,呈现了以艺术家的第一口吻讲述的那些不可记录或是无需被视觉展示的行动和经历。

  彭禹说,这个展览的访谈视频时长已经超过10个小时,加上艺术家们的创作资料,如果观众完全看完这个展览,可能需要20至30个小时。如今的生活中,人们可以有30个小时“不在图像中行动” ,想想也是醉了。